探索·发现自然科普生物&医学

病毒的哲学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69人  cavefish
病毒颗粒的结构图

松佩拉克在《病毒学概览》一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病毒如何侵染、复制、逃逸宿主免疫,而且深刻分析了背后的可能原因。

最成功的病毒,并不是最致命的病毒,而是那些温和(至少一开始是温和的)而广泛传播的病毒。毕竟于病毒而言,尽可能地侵染更多的宿主才是首要目的。

流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SARS,似乎温和了许多,致死率并不高,人们对于流感远没有对SARS那样的恐慌,随之而来的是重视不够,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便利了流感的传播。

其实,流感不一定比SARS好对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举一个例子,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如埃博拉病毒,并没有引起巨大的灾难,因为染上此病毒的人会立即死去,因而没有传染给他人的机会,这种病毒的致死率可谓百分之百。因此,致死率的高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病毒广泛传播然后突然突变为强毒株。

SARS最终没能造成太大的伤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一开始就是致命的,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人们严防死守之下难有作为。

流感聪明多了,流感的第一波感染常常不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其目的主要是引起大范围的传播。大范围的传播并不是指很多人被感染,而是指感染的人分布范围很大。

1918年的大流感导致成千上百万的人死亡,当时全球人口约为20亿,因而只有约1%的人口在这次大流感中死亡。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1918年以前,低毒力的流感病毒就已经流行,很多人因而被免疫,以致于强毒株出现时幸免遇难。

1918年大流感

现在的流感与1918年的大流感不同,那个时候几乎没有隔离的概念,很多人在第一波的时候被感染,病毒很快就完成了大范围传播的任务。这时候产生强毒株,即使致死率低,总体死亡人数也会是天文数字。

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身边有流感患者时,大家一般会注意与之保持距离,从而导致流感很难扩大其感染范围。即使产生强毒株,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