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怎么写?给你方法和例文
文/麦田格作文黄其老师
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写到读后感。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读后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情感、语言苍白无力等。看看老师写给同学们如何写好读后感的几点建议。
关注公众号麦田读书(ID:maitiands),领取作文素材大全!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黄其老师给同学列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01 强化印象,有所收获
重视写读后感,为何常会有读过之后就忘,或是收获甚微?不功利地说,阅读的美好恰在于读的过程体验,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但事实上,我们读书还是都希望有所收获,有产出的。摘抄是好的办法,写读后感更是如此。
写读后感的过程便是强化印象,再次加工的过程,你写过读后感的文章或是书,你总能记得更深更长久一些。用产出倒逼输入,形成良性循环。
02 选择能打动你的书籍
选择真正能打动你的书籍。好的文字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强人所难就能得到的,一定是真正有所触动,不得不写,写读后感更是如此,真正有感而发,总想提笔写些什么,因而去选择真正能打动你的书吧,至少选择书中真正能打动你的角色、情节、话语,万千情绪在胸中翻滚,再一吐为快。
03 兴之所至的表达
写读后感时不必对写作格式、结构、语言等要求太过严格,否则会消磨读书的兴趣,反变成负担和任务。若有所感悟,有所联想,有所触动,提笔即可,兴之所至便极好。
04 带着思考去读
读的过程带着脑子,带着思考去读,否则即使那灿若星辰的句子摆在你的眼前你也不会有所触动,不过是一闪而过。
阅读与写作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正如有句话说到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将成为你的灵与魂。”
另外附上黄其老师写的一篇读后感,一起来读一读吧!(用黄其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篇不是很典型的读后感,但小编还是想分享给大家)
青草的骨头
他成名的时候,我早已不看儿童文学。第一次听到“常新港”的名字是在大学。那时选修曹文轩老师的小说创作课程,他向我们推荐了“常新港”。当时觉得向一群大学生推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而且似乎名不见经传,还是让人好奇的。图书馆里他的书不多,零星看了一两本,对文字的印象很深刻,觉得他不同于其他人,讲纯真快乐的儿童故事也像是在板着一张脸。文字活泼但又很沉稳,幽默却又很冷峻。但是,那个时候的我着迷的不是这类书,所以并未把他太放心上。
后来教书教的也是大孩子,向他们推荐的书也多从小说、散文、历史入手,常新港不算是我经常提到的名字。身边,也没有人会向我推荐他的书。这一次,会看他的书,也是偶然中的偶然,值得庆幸的一场偶然。
怎么说呢,真正的好书,你终会遇到吧。
看的是《青草的骨头》,我是抱着放松下大脑目的去看这本书的,却猝不及防被他刺痛了脑神经——那十年的浩劫,他居然会去写,以一个孩子的眼睛。
三个孩子生活得俏皮温暖,怕冷,怕一个人上茅房,会尿床,会在捉迷藏的时候藏在草垛,喜欢吃熏鸭,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像所有的儿童文学一样,浅浅淡淡的文字,浅浅淡淡的故事。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
常新港只是告诉我们爸爸跟全校的老师到县里集训去了,像前几天出门除草,像昨天在院门口铲雪一样,交待着这件事。读的时候,并未察觉任何异常。不知道常新港早已躲在角落,朝你伸出一双手,准备将你拉向未知的黑暗——“当我们再见到爸爸时,他已经是敌人了。学校有十一个敌人,人们对它们的称呼很特别,叫牛鬼蛇神”。
弟弟小舟怕冷,去迎来了人生最长的冬天。他像躲在被子里取暖一样躲在菜窖,把那儿当成避难所。有一天,他走出来了,走在阳光下,却带着逼人寒光。原来,脆弱的另一面不是勇敢,而是暴戾。可你多心疼啊,是时代让他的心灵变成荒原,像那年冬天的北大荒。
哥哥大水也被同学刁难和奚落,也眼睁睁看着父亲被人像轰赶畜生一样呼来喝去,还发现母亲剥夺了做医生的权利,曾经胆小懦弱的弟弟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懵懵懂懂地,他选择像青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只因父亲留给他的字条,只因父亲向他展示冰原下的青草。
他选择像青草一样顽强生长,带妈妈,弟弟和妹妹穿越冬天的风雪和冰原,等到春天。
原来,面对苦难,不是只有以恶制恶,自甘堕落一种选择啊。即使微不足道的青草也是有骨头的,撑起他栉风沐雨,无惧无畏。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乎成长的故事。但这是跌跌撞撞长大的十年,这是一场剥夺式的成人礼。勇气、信念、善意终战胜苦难,但你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
这不是一本故事书,这是常新港的自传。我才似乎明白,为何他的文字这样克制,冷峻而苍凉。我才终于明白曹文轩为何说他是个“孤独的水手”,他迎风站在船头扬起孤帆抵达彼岸,抵达只有他一个人的部落。
后记:
成长,很多儿童文学都讲这个主题。但是,像常新港这样丝毫不避讳成长之旅中的浊流与暗礁的作者不多。绝大多数儿童文学是种快乐至上和轻松阅读的基调。《青草的骨头》有纯真和无邪,但也有稀缺和难得的力度和硬度,给心灵以重击。孩子不会,我们也不愿再重回那个时代,但却能借此明白苦难的意义,成长的意义。
在课堂上我也会讲起那个时候的故事,但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尺度,更不知道小小年纪的他们能相信多少,能理解多少。从今而后,我会让他们先看看这本书,看看一个孩子所看到的是怎样的。
他们是大孩子了,一定可以看懂了,也该懂得了。
关注公众号麦田读书(ID:maitiands),回复关键字“我爱读书”,加入麦田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