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儿童文学)(童话)十七世纪

耐人寻味“三支沟”

2024-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徐民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

          耐人寻味“三支沟”

                    徐民伟

“三支沟”是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北岸的一条支流,其汇入运河的河口,位于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的南部,紧邻“万年闸”,相距不过二百来米。“三支沟”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但是当我偶然游览了它的入运河口后,却对它立刻刮目相看起来,其“三河汇聚”“二水对流”的景观让我诧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周围环境让我称奇,我觉得,它像是枣庄段运河的故事汇、博物馆、风光画,是一处看似平常,实则特别,颇为耐人寻味的地方。

说它是枣庄段运河的故事汇,主要是由于它旁边的“三公祠”。该祠堂之所以称为“三公祠”,是因为祠堂里纪念的是开通运河枣庄段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三位代表性人物,他们是枣庄段运河这部传奇故事的主角,其历尽艰辛、接续奋斗、终成大业的事迹令人感怀。这三位人物分别是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

舒应龙(?-1615年),字时见,号中阳,广西全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召入京师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决口,下灌沛县、徐州,冲毁运河堤坝200多里。舒应龙为求通泄之途,在微山湖东的韩家庄、性义岭南,绕开需要开凿石方的葛墟岭,开了一条通往彭河的40华里支渠,引湖水由彭河入泇河,这成为泇运河的上游。他又在李家石桥至万家庄之间的湖口,筑起长八千四百六十丈、宽一丈的堤坝,渠口创建石闸以备蓄泄。这项泇运河开凿史上最早的工程,为后来的开泇奠定了基础,舒应龙因此成为开泇第一人。

刘东星(1538年—1601年),字子明,山西沁水人,明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中叶任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由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黄河再次在徐州一带决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河漕总理刘东星等向朝廷建议,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拓宽加深侯家湾、良城直通泇口的河道,使其能够行船,得到朝廷准许。因为当年河水漫过河床,未能施工。第二年,刘东星再次奏请开泇。获得批准后,刘东星排除种种困难,动工开泇。他不论浅狭难易,坚持向前推进,开通了最难施工的河段,并在巨梁桥建石闸一座,德胜、万年、万家庄各建草闸一座,使泇运河道的基本走向由此定型。但在泇运河尚未通航之际,刘东星却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最后毕其功的是李化龙。李化龙(1554年—1611年),字于田,北直隶长垣县(今属河南)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以工部右侍郎督理河道。他将大量心血用于枣庄段运河的建设,对枣庄段运河的开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明史》、《峄县志》等资料记载:李化龙,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生,本是军户之子,其父李孔彰系明代武贡生,明嘉靖八年因其族弟李孔曦来峄知县事,遂以附属家于峄焉。李家家底殷实,化龙的父叔又极富才华,因此李化龙从小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叔一方面用对他进行道德文化教育,一方面亲自向他传授武艺,教他骑马射箭,练习枪刀棍棒。因此,当李化龙成人之时,不仅是一个饱读圣贤之书的俊才,还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因之,《峄县志》上说他文武全才,“慷慨多大节,弱冠为诸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河决漕壅”,被工部尚书姚继可奏准为工部侍郎代总理河道,主持疏浚鲁南运河事。临危授命的李化龙对河患情形了如指掌,上任伊始慨然上疏,陈述治河之策。其疏曰:“今之称治河难者,谓河由宿迁入运,则徐、邳涸而无以载舟,是以无水难也;河由丰、沛入运,则漕堤坏而无以维纤,是以有水难也。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有水无水第任之耳,疏论决排,皆无庸矣,善一。又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二洪自险,镇口自淤,不相关也,善二。运借河则河为政,河为政则河反以困我;运不借河则我为政,我为政则我反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其利害较然睹矣,善三。粮艘过洪,每为河涨所阻。运入泇而安流无患,过洪之禁可驰,参罚之累可免,善四。”李化龙上书“四善之策”,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准奏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乃议弃王市以下之三十里。河经由王市取直,达纪家集当河深处,以省凿郗山及周柳诸湖百里之险”。继亡“乃修砌王市之石坝,平治大泛口之湍流,挑浚彭家口之浅河”,并先后于旧河口筑石坝,建彭口坝,设三洞闸,修郗山减水闸及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座斗门式船闸等水利设施,整修河道自复镇、李家口(李家港)引水,合彭、承东西泇河之水,至邳州直河口,全长260里,“尽避黄河之险”。“通计挑河建闸、开坝工费(帑银)二十万八千一百(两)有奇”。其间,“有巨商木筏道险利速行,愿以千金为寿,李化龙正色却之。役竣,工部方具疏论功,化龙不愿,遂挂冠归”。“是年,李化龙丁(母)忧去,由总河侍郎曹时聘终其事。开泇河成功,运道由此大通,粮艘经由泇者达三分之二。”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通过泇运河的粮船达7700余只。

时为江西布政使、著名诗人徐中行有《过泇河赠李侍郎二首》诗曰:“扬尘忽自阻神州,行策谁分圣主忧。疏凿九河唐伯禹,转输三辅汉酂侯。天连河岳仍通贡,地压鱼龙自稳流。却笑汉皇临瓠子,负薪投璧不曾休。”“漂摇独立众言余,胼胝功成总不如。堤筑千金高郑白,舻衔百里蔽青徐。元圭已告开天绩,玉简曾传治水书。更道史才司马后,濡毫还自纪河渠。”

为感念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在开通泇运河过程中的贡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河道总督杨锡绂在万年闸北首(今峄城区古邵镇杨闸关村)建三公祠,颂扬他们的功绩。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从江南返京驻跸万年驿大营,为祠堂题写了“绩均泇运恭悬祠”。“三公祠”内立有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公的塑像,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铭记。

说它是运河博物馆,是因为枣庄段运河水工建筑高度集中。历史上枣庄段运河开凿后,就在这段运河上自西向东修建了德胜闸、六里石闸、张庄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迁闸、台儿庄闸八道闸坝。枣庄段运河流向是自西向东,其支流则呈南北分部,在韩庄运河以北的称为运北支流,主要有一支沟、二支沟、阴平沙河、魏家沟、三支沟、四支沟、峄城大沙河和大沙河分洪道。在伊泇河以南的称之为伊南支流,主要有引龙河、龙河、于沟河等。20世纪70年代,开挖了六级航道,兴建了韩庄、刘庄、台儿庄三个通航枢纽。每个枢纽都包括节制闸、船闸和公路桥等。沿河还兴建了许多涵闸、排灌设施。特别是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干线,运河枣庄段已在台儿庄、万年闸、八里沟修建三座大型翻水站。枣庄运河的水工建筑如此众多且集中,称之为运河博物馆也就毫不过分了。据了解,枣庄段运河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在采用我国传统水利工程技术,吸纳京杭大运河水工建筑、闸坝建造、水源管理、漕运体制等精髓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人工运河河段。兴修的水利工程,不仅用来通航漕运,而且还可以用来旱时灌溉,涝时泄洪,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功能功用。尤其是枣庄段运河充分利用了自然河流落差,对其实施加宽加深,并将取土作为运河两岸的大堤夯土。将河道的“倒等腰梯形体”开挖的土方用于两岸“等腰梯形体”大堤的建设。经过这样的“一挖两堆”就形成了河道、河岸、河床、河堤,而且河底、河床与大堤平行,两岸护坡分别于大堤护坡平行。凸显了人工运河的典型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沿线风光。据说,现在像枣庄段运河,这样长距离保存人工运河特色的河段已为数不多,这就使枣庄段运河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三只沟”河口与万年闸位置近邻,有关资料表明,万年闸东距台儿庄18.5公里,西距韩庄18公里。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三支沟”在京杭大运河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枣庄段运河的中间点,也是京杭大运河的中间点。“三支沟”的耐人寻味,其中主要就是由于它的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风味独特的沿运风光。

也许正因为此吧,当我在初春时节,偶然地看到了它那运河细浪、新柳飘绿、船队成行的景象时,就被吸引住了。这里河渠纵横,水光粼粼,水湾处几只无人的小舟静静地停泊在岸边,呈现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野趣。水滨河叉中,随处可见的是去岁的芦苇,它们一片一片的金黄着,与碧水、蓝天、白云、绿柳,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让这本已自然朴拙的运河沿岸,显现出一种近乎原生态的湿地景致。最让我惊异的是这里“三河汇聚”、“二水对流”的奇妙景观。所谓的三河,指的是大运河、南水北调水道和“三支沟”。三条河水汇流于此,犹如三军会师,万波流动,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二水对流”则是大运河自西向东流,南水北调水道自东向西流。这“三河汇聚”、“二水对流”的奇妙景象,似运河风光的神来之笔,让人看了惊叹不已。而此时一些水鸟正游弋在湿地水中,它们时而潜水、时而嘻戏、时而腾空而起,水波禽影、湿地鸟鸣,让生态自然的“三支沟”河口,愈加的淳朴恬淡、野趣横生,这可不就是一幅绝妙的运河湿地风光画吗。不仅于此,不远处的三公祠、万年闸,又分明给这幅画添加了运河文化的底蕴,凸显了“三支沟”河口的气韵不凡、韵味绵长。

“三支沟”河口融汇了枣庄段运河的人与事、功与用、神与韵,是枣庄段运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融合,特点突出、景致奇妙、文化积淀丰富,是一个底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地方,值得一游,值得关注,值得更好地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