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给予孩子的太多了
昨天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去医院输液,旁边的孩子坐着个十岁大的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输液她妈妈在旁陪着他怀里还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费力地腾出手给孩子喂饭。男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屏,饭来了就张下口。游戏玩到深处就摆手示意不要吃饭了但妈妈还是坚持把饭喂给男孩子吃。因为勺子挡住了屏幕游戏输了,男孩子气急败坏冲他吗吼:“到都是你“,“都怪你!”一把推开妈妈的胳膊妈妈一下失去平衡,饭盒掉在地上险些把怀里的二宝摔了。邻座大妈看不下去了说:“你这孩子!你妈那么辛苦,要照顾小妹,还要照顾你,你怎么不知道体谅你妈啊?”
这位妈妈忙着解释:“孩子生病,心里烦。”读到这里不知道各位读者笔友朋友们是否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这个孩子~那么大的人了妈妈喂饭还各种嫌弃,没有一点觉悟。真是让我感到一阵心起火了,同时,也为这个母亲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宁愿默默承受不肯批评孩子却换来这样的结果感到心酸。如是说~中国父母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缺培养出了个“白眼狼”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9849/d7c8116eb2babe9d.jpg)
孩子从降生到这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其实这方面不是个列~为什么是这样子。我认为归根结底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没有掌握好度一切都想给孩子吃好用好,只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会孩子感恩~诚然孩子是父母的心甘宝贝~从疼爱孩子来说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做了过多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写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里奥的悲剧人生揭示了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德行教育的后果:高里奥人称“高老头”,是大革命时期,一个有魄力有眼色的人,他盘下了免费铺子,又自愿去当区长,得到了当时大人物的保护。慢慢的他积累了一定的身家。后来,她最爱的妻子逝世,只留下一双女儿。对于女儿,高里奥极度呵护。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最好的伴娘,却没让女儿养成最好的性格。她们奢华享乐,父亲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将她们梦变成现实的人罢了。后来女儿长大了,带着高老头的全部财产双双出嫁。她们满意自己的婚姻,却不在满意高老头面粉商的身份。后来高老头为了女儿关了自己的经济来源,但并没有住进任何一个女儿家中,他的归宿是伏盖公寓。后来的一切都很清晰,只有在家中没有客人的时候,女儿才会在一处角落接见自己的父亲。也只有女儿没钱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有个深爱自己的父亲可以依靠、压榨。所以,当榨干了父亲后,父亲就没有了用处。。。结局最后,高老头在死前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一双女儿孤寂而终。他洞悉一切,却选择自欺欺人,临死前对女儿留下的也只有祝福,让人感动又唏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9849/8345672ec1d5cdef.jpg)
父母一个劲的付出为了孩子默默负重前行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力。这样就会像上述所说的那样给子女们付出带来麻木感。熟视无睹。应该让孩子帮助孩子去接触生活的实相。多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的融入生活~明白生活中不易。不必事实安排的面面俱到~让孩子们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导致孩子的错位寄生,没有丝毫反补意识。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居-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是怎么教育下一代的。日本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六个字——“自立、自律、自强”,在这一种目标的追求中,社会不会只是把博士当作人才,捏寿司做拉面的也会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孩子们不会因为挤在华山一条道上而忧心忡忡,更因为从小受到很好的磨练,心智容易成熟,整个社会也会更多地呈现一种祥和的氛围。父母从小给予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性格特质。日本的“挫折文化”“挨冷文化”值得学习、值得借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9849/e428eaf12ddeaf8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