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的修炼随笔散文散文

现实的隐喻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6人  任风南

还有不到两个月,2018年就要过去了。这仿佛是很平静的一年,它和2008年没有区别,与五年前的2013年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大波动。

五年来,十年来,有许多宏大叙事,从第二大经济体到科技强国,从航天到水稻,从财富神话到侧供给改革,从军队改革到减税,从反腐到国家意志的不可违背。这十年来,具体到2018,实在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

可是,这一切与我们每个卑微的个体有多大关系?十年来,我们的收入增长了多少?我们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多少?我们未来的收入,又有多少和房贷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又体现在哪里呢?所以我说,一切都很平静。

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过去了,改革也进行了四十年。从公开的报道上来看,改革还将继续深化下去。改革的最终指向应该是每一个人,让每个人富有、崇高、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让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这才是良性的有持续动力的改革。

事实是,财政收入屡创新高,整个国家经济繁荣,无数奇迹被创造。而个人的声音,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被掩盖在宏大叙事中。你可以找出无数值得国民自豪的例证,与之相对应的,自由的个体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被发现。

我是个悲观者,却不是反叛者。我没有唱衰祖国的企图,更没有任何力量来阻挡滚滚洪流。只是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它不值得你去赞扬,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想要的生活。

1

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已过去了几天,再过几天,它终究会消失在公众的视野。

是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发生的重大事件统称为热点。一个热点往往引发众多观点,等我们喋喋不休讨论上三天四天,最多一周。便会有新热点出现。然后我们继续讨论,陷入下一个循环。

如果刘强东案是热点,金庸以及蓝洁瑛、邹文怀的逝世是热点,王思聪的IG是热点。我很难将万州公交车事件与热点联系起来。

15条生命消失的悲剧,仅仅被当做热点来消费,却不能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就像疫苗案过后,再也没有什么追问。这是更大的悲剧。

我们都是善于遗忘的人。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如何吸取教训,又如何能走向成熟文明呢?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我们善于遗忘或者选择性遗忘?

作为凯恩斯的忠实信徒,我们的市场从来不是自由市场,它是国家严格控制下的“市场经济”,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争论,代表着主流经济学家的分歧。然而,从现实来看,林毅夫的理论更能体现国家意志。哈耶克的自由思想,是不可能纳入国家经济体系的。

加上威权主义的确立,由国家主导的经济,的确创造了众多奇迹。

然而这种奇迹的创造,赖以维系的基础,一是个人生活水平,长期维持着较低水准,二是个人变成了创造财富的工具,却不能成为自由的个体。

这个自由,不是自由选择工厂的自由,是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自由谈论生存境况提出合理要求的自由。

威权主义的特点是,你可以自由追求财富,可以自由谈论吃喝玩乐。却不能对现有的制度、管理、及权威提出任何质疑。

没有质疑,哪来反思。没有反思,哪来智识提高,没有智识提高,哪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

所以,我们看上去,有了更多的自由,却陷入了一种更大的封闭,这种封闭,是我们的头脑不再思考与辨析,而是沉浸在物质与肉体的享受中。

那辆公交车,像是现实的隐喻。

我们自由乘坐随机选择的公交车,平稳行驶在宽阔而现代的公路桥上,周围有风景,手中有手机,也可享受透过车窗凉爽的风。车上发生一件偶发事件,看上去,冲突与乘客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个人都不参与到与这个与个人生命相关的公共事件中,任其发展......我们开口的同时,也许就是在惹祸上身。

是的,任何一种选择性遗忘,要么是没放在心上,要么是我即使不想遗忘,也会有种力量逼迫你闭嘴、停止思考。

2018年,是这种力量登峰造极的一年。

然而,它的弊端却再也遮掩不住。官方的的说法是,稳中下行。

最高权威发声,大力发展私营企业。据公开报道,占据百分之九十数量的私企,贡献了百分之五十的税收。也就是说,占据百分之十的国企,同样贡献了百分之五十。

谁的力量更大?在国家意志控制一切的社会中,私企的信心在哪?

发展私企也好,发展高科技也罢。背后依靠的都是人,依靠人双手传递出的孱弱力量和敏锐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头脑。

我们的大多数,却是公交车上的乘客。即使有开创性的头脑,也怕自己变成最肥硕的韭菜。

2

即使你有自由的力量又能怎样呢?

周围有张无形巨网,那张巨网像是用棉线纺成,舒适、有弹性,让你误以为它提供了安全保证。但如果你想逃出,它又凶恶地将你紧紧捆绑。

当你不防抗的时候,它无影无踪。但你动了逃离的念头,它又如影随形。

在固定框架内,做你应该做的事,那么你是安全的。

如果你想做更大的事,那就必须伸出双臂,热情拥抱它。无论是个人,还是私企,还是团体,做出拥抱姿态。监狱的栏杆上,包裹着天鹅绒,我们不能厌恶诅咒监狱,而是要赞美天鹅绒的柔软舒适。

这大概也是现实的一种隐喻。

无论哪个级别体制内的人员,他们熟悉体制内的运行机制,更精通它的漏洞。而这些漏洞,恰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同时他们在事务上的用心程度,远远低于运营关系的热情。

与体制打交道时,你会迷惑于它繁琐的程序以及不知会在哪个地方卡壳,卡壳的原因可能与你哪句话不到位有关,也可能态度不够恭顺。

假如你与体制内的人员熟悉,他会给你指点迷津,让你绕过那些麻烦与漏洞。借此,他会接受你小小的报答。他为此感到沾沾自喜,认为这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假如他有分配的权力,一笔资金给你也行,给他也行,那么他的优越感更强大。在他们的操作下,体制僵化臃肿,又灵活无比。让它灵活起来,外部的润滑剂作用巨大。

政府不创造财富,财政也不会带来利润,这本来是个常识。但在有些国家,若真的如此,却是反常。

我们的体制,经济上,土地政策创造了天量的财富。财政上,它又带来大量的收入。

可以说,它严密控制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到人身到自由再到思想。

无处可逃。

我从不嘲笑网红以及众人对网红的崇拜。

他们偶然性的走红,似乎让人们看到另一种成功的道路。可以说,这是不劳而获心态作祟。但不能不承认,日常我们依靠努力、循规蹈矩、安分守己,或者努力学习,成功的希望并不是很大。

所以,人们更看重偶然的力量,因为必然的力量诸如信心、诚信、努力、知识,好像已经带不来多大希望。

精神层面,人们相信锦鲤转运。现实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抱大腿,从任性的权力那里分一杯羹。

因为它无处不在又无处不显示它巨大威力。尤其是在作恶的时候。

体制的僵硬渗透在各个地方。在面对城管的馒头坊,也在融资困难的私企。在处理事故车的停车场,也在方案的漫长审批。

希望的实现,需要活力与机变,以及不断的变革与变化。当活力遇到僵化,而且僵化的力量又如此巨大。那么,我们的希望何处安放?

“这不挺好吗?”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有场电影有次旅行有去餐厅吃饭的支付能力,我们再也无力索求。不是不想,是希望渺茫。

3

做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实际使用的课程表与国家规定的科目课时总有差距。

每当有检查,教室里的课程表总要更换为按国家标准的修改后的。

检查者知道,造假者知道。检查者也会照例询问学生,学生依照事先说好的统一口径回答。

你去问任何一个教育者,这正常吗?

“有什么不正常的?”

连学生也明白,更换课程表是检查来时的前奏。

赤裸裸的谎言与欺骗就发生在孩子眼前,这种正常难免让人心寒。发生在彼此的心知肚明并共同维护,难免让人有无以言说的荒诞。

曾经,我们都是真理的维护者,却最终沦为维护共同利益的同谋。我们将欺骗与谎言视为无伤大雅的工作需求,或者假装无奈假装略带良知地说句“没办法”。

这个社会有再多潜规则我也不怕,但它发生在校园时,我总感觉不寒而栗。我的好多朋友都在谈论移民或子女的留学,我没有经济能力,更无力改变,所以痛感更深。

我们谈论公平、道义,却在内心并不真正相信。我们见惯了种种谎言与推诿,现实与宣传的处处撕裂。这仿佛是两个系统两个社会,一个涂脂抹粉展现精致美好,一个讥笑反讽它或者紧随它的话语系统。

你规定你的,我做我的。这是底层的一种态度,消极抵抗。

你说这是非法抢劫,我说为什么不合法抢劫。这是底层的另一种犬儒的态度,以顺从及修饰获得利益。

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同样在校园中的孩子心里埋下了种子。

谎言对抗谎言,求得相安无事。皇帝的新装同样是现实的一种隐喻。

正常的情况是有质疑与反思,正常情况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压制,正常是我们在彼此信任的环境里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且不受歧视与敌视。这些正常的常识,反而成为另类的表现。

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不是航天与华为,是首先我们是个正常的现代人。没有彼此的仇视、嗤笑,也没有发泄到别人身上的戾气。没有互相伤害。

4

也许以上说法特别可笑。

没有质疑反思,安于现状,彼此欺骗。我们视为正常。我知道,这是巨变时代的剧痛与代价。只是这种代价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失去智识,未免太沉重。

还有,代价只有底层来承受。说好的人民呢?富强是我们的富强,还是国家的富强?

2018年马上要过去了。有人说,每隔十年就会迎来一次巨变,但愿我可笑的说法不会成真。

但愿,等我们死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嘲笑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