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完成的胡言乱语-再续
举例说明如何去研究一个人的行为。
比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行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来自于他的知识。除了本能行为(如饿了吃,渴了喝等)之外,他每一个决策大多数是经过考量来选择的(这个地方要排除纯粹是开玩笑、逗乐等的行为)。而考量的因素大多来自四种:一是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东西;有些性格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二是自我经验,一个人的经历很大权重地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三是教育,这个主要通过教师来完成,老师传播的理念和社会宣传的理念的被当事人接受的程度也会影响人的行为。四是自我教育,这主要通过自我学习来完成,你爱读的书,喜欢做的事,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而一些中途辍学的朋友,他的行为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自我经验”。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来接受学校正规的教育,即便是自我学习也不过是读了几本小说,武侠啊,修仙啊等。他们的决策大多来自于自己所见所闻,以及由这些经历而形成的观念。并且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不太容易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尤其那种见效慢的“知识”,他们喜欢的是立竿见影的技术、能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我的几个小伙伴,被武侠小说影响很大,很讲义气,在快意恩仇的年代挺好的,但江湖那一套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格格不入了。
研究这个有意义吗?
意义有没有呢?我感觉至少有一点吧。首先,不能动不动就大肆评判一个东西,即便那是错的,至少也应该知道为什么错。也许,知道了背后的故事,就不会用自己狭隘的眼光来大肆评判一个东西、观念的好坏了吧。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大致也是这个道理。
生活,不是人管人,是相处。相处,应该是平等的,谁也没资格随意凌驾于另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这样,那就保持距离。
也许,这世间不存在“好坏”,只有“合不合适”。合适,我们就处;不合适,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微微一笑,谢谢,后会无期”或者“走好不送”。
后记:
此刻,单曲循环着【溯世书】,非常喜欢这句歌词:溯世书,溯世而敛,叹过尽千帆后,凡生怎般
愿我们都快乐,即便是知道生活的不堪之后,还能体悟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