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业力管理# Day 4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21天业力管理#
Day 4
跟第三天一样,我周六日很忙啊,哈哈,所以还是在外出中,不能实践“下午一点”原则,所以冥想和瑜伽都在地铁上或站立时进行。一般有时间安静坐下来,就用专注式冥想,闭上眼睛静心;若没有独立空间和时间时,就利用几分钟进行开放式冥想,睁开眼睛,尽量让自己不做判断地去觉察周围的一切。
然后回想下昨天看过的信息、新闻,再反思。首先是关于好朋友价值的那个文章,的确在人们进入社会,有了社交属性的时候,自己的价值才是能不能维持一段基本友情的标准吧;其次是百度自有店面黑幕的事情,客观来说,这是一种商业手段,百度在百度外卖中开设自营店,原料来自合作的几家供应商,提供半成品进行制作销售,其实这种策略是个很好的商业模式,低成本、天然流量优势、风险可控,所以利润点很高,这跟目前许多互联网电商企业用的都是一套;但唯一的败笔就在于基层执行,或者说百度自身对于自有店面或自营品牌的把控不足,导致出现过期产品售卖、操作过程不卫生等现象,就像一家连锁餐饮品牌,培训员工制定统一标准,但分店服务员态度十分恶劣是一样的。只能说,不注重细节是一方面,上头如何看待这种事情并是否竭力控制又是另一回事,跟企业风格有关。
很巧的是,第四天在路上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讲为什么23岁之后很难有可以深交的朋友。这跟好朋友价值的那个文章有点类似,里面说学生时期可以拥有很多朋友,那时因为我们有很多时光可以仍由消磨和挥霍,但上班了,回家只会累,哪有空闲去跟一个陌生人吃饭、聊天、嗨皮,付出的可都是宝贵的仅剩的个人时间呢。除非是有过一段共同的经历,就像古时“出生入死”一般,也就是有共同的经历,聊得来。友情是需要时间来“养”的,如果你没有我需要的价值,为什么要花时间来“养”这份友情?所以这篇文章又说到了“价值”这个东西。
现在不讨论内容,因为我突然联想到,如何从2个不同事情中,发现一个角度写出一篇文来。比如当我知道好朋友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又恰好想到23岁进入社会不太容易有知己这件事,我能不能像刚才看到的那篇文章一样,联想到两者的关系?从而写出这样一篇文章?那其中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可以反推,自问自答:
为什么23岁之后很难有可以深交的朋友?——因为入社会了。
那为什么入社会就不能像在校园里那样拥有众多可以玩耍的小伙伴?——需要找到身处社会与校园的不同。校园是个封闭的环境,我们没有生存的压力,感觉有无限的时光可以消磨,而进入社会,是在为一个未知的未来而挣扎努力,每一分钟都觉得需要用在最应该做的事情上。
那为什么在校园就可以?——还是因为校园时光,对于我们来说,还拥有很多时间,我们有众多时间可以花在一个人身上,跟TA经历很多很多事情,当经历的越多,就越有共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友情在发酵。总结就是,友情需要用时间来培养。
为什么进入社会会有这样的变化?——可以从人的心态和目的思考。23岁以前,自己的心是向外的,想看更多外面的东西,而23岁以后,更多的是向内,筑建自己的价值观、力量。或者说23岁以前,我们做事都不会去想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作用,只是因为想做,就去做;而23岁以后,对于未知的迷茫,和希望能看到可视的利益,我们总会去想做了这件事能不能带来可见的变化和利好,有没有意义,重不重要。总结下来,23岁以后我们对于时间的敏感度比从前强太多,所以希望一切有的时间都能用在“刀刃”上。
那会产生什么?——就意味着,23岁之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会下意识地去找这件事情存在的价值,更加明显地趋利避害。
这样一系列的自问自答,慢慢地会发现一些潜在的联系和根本原因。正如《业力管理》里第二章“找到原因最真实的原因”,也是我们古话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现在大家都在强调的一个“独立思维”基本也就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对一句话、一件事进行深究,那就会强迫你去自己思考,顺藤摸瓜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一套个人思维体系。中国基础教育,不能全盘否认说不好,毕竟扎实基础还是有用,只是那种标准式答案,依然遵循苏联时期的人才培养标准,并不能产出适应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需要的人才。未来是属于想象力的,不只是一个答案,或者一种思考方式。学会换位思考、探究问题最本质的真相、不认为琢磨是件浪费时间的事,才更容易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这是我#21天业力管理#实验的第四天,如果对业力管理感兴趣,可以看我之前的《业力管理:看完它,你才知道成功原来如此简单》,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回复“业力”可以下载PDF电子书,附赠原创高清读书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