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 有的人年逾七十,却如同少年。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前两天在翻微博时看到一句话:“现在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死气沉沉。”
这种死气沉沉大概指向一种心里状态,而不是单纯的生活面貌。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看起来淡然冷漠,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嘴上说着自己是咸鱼一条,但心中却有一种倔强的坚持,无论如何,他们选择不与社会潮流亦步亦趋,也不和复杂的环境纠缠不清,而选择一直在社会边缘做着不被人关注的事情。他们的这种淡漠,可能出于对周遭浮夸生活的不屑,也可能出于内心世界的丰富。无论怎么说,这种生活状态的本质仍然是积极而精彩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人,完全处于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生活状态,这种灾难性的状态是精神上的,他们美其名曰的称之为“佛系”,这实际是一种为自己开脱又略带自嘲性质的说法。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当下有人提倡佛系,甚至在市面上已经出版了不少关于佛系生活的书。”佛系“原本是个褒义词,强调内心的修行,面对世事,能够处变不惊,面对困境,能够随遇而安,一讲慈悲,二讲清净,三讲平和,这大概是真正的”佛系“。
而如今“佛系”已然变了味,渐渐滑向贬义,成为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代名词。表面上复杂坎坷的生活经历很容易让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的青年们曲解“佛系”的意思。
当我们没日没夜疯狂刷题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却得不到好成绩的时候,那些天天打游戏打球看起来咸鱼一条的人轻松的在成绩单上方碾压着我们。
当我们四处实习,到处投简历,为了以后的工作铺垫打拼的时候,某同学某朋友的某亲戚已经帮他安排好了收入可观的工作。
当我们每个月花一千块买彩票最多只中二百块的时候,某网站每隔几天就会弹出某个幸运儿中了几千万的新闻。
当我们感到胜券在握的时候,失败就像海上的暴风雨一样忽然降临。
于是有些人便想,不要做无谓的挣扎了。他们偶尔玄学式的动态求转运寻找心理安慰,即便失败了也满不在乎,把随遇而安挂在嘴边,整个人进入一个低欲望的“伪佛系”生活状态。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这大概就是”伪佛系青年“的生活状态,在虚度、和安慰自己中度日。我很喜欢作家卢思浩说过的一段话:“没有无所事事的人生,有的是无所事事的人生态度。”
我想起某部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台词:“趁着你还年轻利落,把握机会,因为在不经意间,你就老了,你会变得变得步履蹒跚,那时候再想重来,就又没有机会了。”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燃情岁月》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努力的人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什么都不干的“伪佛系”并不能带来长久的舒适生活,转发锦鲤也不可能出现天上掉馅饼的奇迹,我很喜欢梵高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永远不能将心中的火焰熄灭,要让它永远燃烧。”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其实年轻与年龄无关,这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状态,我们常听老人之间互相夸赞“越活越年轻”,说的大概也是良好的精神状态。《北京的腔调》中有一段话:“我在什刹海边,玉渊潭胡堤,故宫护城河畔,见过很多精神矍铄的老人,提马扎,携干粮,戴墨镜,从早到晚神游于天际。”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年青人抱着手机瘫在床上,老人们一身江湖气游走四方。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身上都具有少年感和学生气。他们好奇、求知、满怀热情。
上个周末,我看了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遗愿清单》,这部影片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最初的灵感来源。两个被告知只剩半年生命的老人,在最后的时光中共同完成了一份遗愿清单,他们穿越非洲草原,中国长城,渴望亲眼见到神迹,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才明白到底应该怎么活,那就是把每一天当做死亡的前一天,把每一刻想象成末日到来前的那一刻。
“我们的生命就像小溪,最后汇入一条大河,大河尽头的瀑布之上,在迷雾后若隐若现的就是天堂。”
很多人说,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余生应该怎么过。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这么久以来,我渐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很多年龄大的朋友变得愈发有趣,愈发活力,至少在我身边是这样。
最近我结识了一位有趣的女士,她足够优雅,所以我愿意称她为女士。她是我父亲的语文老师,年纪应该与我的祖母差不多,她读书,旅行,热爱音乐,不断写作,我想她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她和爱人旅行,把一年中三分之二的光阴洒在世界各地,他们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沐浴阳光亲近海洋,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青春的姿态。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她们搭上飞机,走过拉斯维加斯惊艳的夜,他们奔向科罗拉多大峡谷,体味“荒原沙漠的阳刚”,他们抚摸好莱坞新光大道上的名人手印,在格里菲斯天文台俯瞰雾气朦胧的洛杉矶···
有些人在花样年华颓唐荒废
却在余生中追忆青春
有些人在时光中慢慢老去
却在自己的生命里永远年轻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没有什么能比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更能传达我的愿望了:
有的人才二十岁,就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