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好书共读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书摘

2019-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萧萧笔记

这本书中有很多金句,我在这里整理一部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要理解这本书的主旨,当然是更建议你去通读全书。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道理明明非常正确,却因为讲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伪君子的嘴脸,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个原本应该被笃信的道理。

• 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 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多半于事无补,因为时间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管理的焦点应该是自己。

心智就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道理明明非常正确,却因为讲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伪君子的嘴脸,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个原本应该被笃信的道理。

•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有的人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当再次遇到学习机会时,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而有的人则在心里想:“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所以决定学习 ”。

•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 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

• 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 在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中排队也会涉及串行和并行的问题。有很多人是轮到自己的时候才抬头看柜台上面的菜单,再花很长时间作出选择,而实际上,完全可以把“排队”和“选菜”并行,这样的话,轮到自己的时候只需几句话就可以端着菜去吃了。

• 我曾替那些拒绝学习的人着急,可是后来却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存储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现在我们已处于人类历史上进步速度最为惊人的时代。

• 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就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 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 我所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也不是写散文的能力,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 我国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有时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而文学,只是文字应用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人人需要会写作)

• 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

•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自利性偏差。

•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闲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只不过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这些机会。

• 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 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 大约2500年前,塞内卡就把运气这件事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 尽管法兰克·奈特曾提出一个相当正确的观点:“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确实通过“努力”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后代的“出身”。

•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表情和神态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几十年的积累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不俗”,于是,表情跟着“从容”、神态跟着“睿智”。

•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