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庸》第二十章有句话:“好学近乎知”。知者,智也,是修身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有智慧,是每个人希求的,但智慧不是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多少年如一日修习的结果,而且只要修习不断,可以与日俱增。
人们常说“聪明智慧”,似乎智慧必得与聪明相伴,这是一种误解。聪明和智慧是并列的,聪明者更容易获得智慧,但聪明并不是拥有智慧的前提,不是必要条件。
“聪明”是什么意思呢?肯定有人会认为我是废话,谁还不知道这个?一个小孩子,学东西比别人快,大人就评价他聪明;一个人反应很灵敏,对别人的话反应灵敏,或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也是聪明;能够见微知著,能够管中窥豹,更是聪明的表现。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的聪明,是头脑灵光。这很正确,但这并不是聪明的本意。聪明的本意是什么呢?有一个词语叫“耳聪目明”,这里的“聪”和“明”,用的就是本意。“聪”就是听力好,能够听见细微的动静,“明”则是视力好,能够看见很小的东西。
耳聪目明的人,反应就灵敏,头脑往往比一般人转得快,所以聪明就有了它的引申义,也就是人们认为的那种意思。
聪明的人,学习文化知识快,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也强。但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什么呢?百度一下,哦,原来是“迅速地正确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事物的能力”,可以认为是对知识的运用。有知识的人不一定会运用知识,会运用他所拥有知识的人才叫有智慧的人。智慧还包括:对事物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对价值和道德的认识;对未来的预见和规划。
智慧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得来,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一个人可以不必多么聪明,但只要他“好学”,选择正确的学问,坚持不懈地习学,就一定会变得智慧,这就是“好学近乎知”的意思 。
如果又生性聪明,不更是如虎添翼吗?
近来粗读孔孟、老庄,深感其不愧为人生大智慧之作,如果一直坚持阅读, 或者可以弥补聪明之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