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好散文【公众号:司马好故事】巢湖文海芳草集

性本爱丘山

2021-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醉眠芳草间

回归家乡,很单纯的想法是寻求空气清新之地,有处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田园,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精。也许是读书的潜移默化作用,意识中宿命就是如此,虽未落叶,但早早就去寻根了。

回眸历史长河,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范蠡告别名利场,与西施泛舟于太湖之上的动人故事;也可寻觅到东晋陶渊明放弃官职,去过粗缯布衣的田园生活;也在唐代王维的诗篇中读出他酷爱自然的种种有趣来,要不然,他怎么能将山水园林移到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赏林游湖旷达心意呢?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寄情山水,是源于对自己坎坷人生的自我疗救,他们在人生的名利场上屡屡失意,便寻求上天的恩赐,一头扎进自然之中,用徜徉于山水之间来平衡失重的命运。但是,总认为陶渊明有点例外。他深受老庄顺应自然的理念影响,本就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在与乡野生活的融合中,激发了盎然诗趣,充分表达了回归自然之后的愉悦心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而也有了“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淋漓。

很喜欢王安石的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首诗里面究竟蕴涵着怎样的哲理不去追问,单是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就足够让人喜爱了。哪个人面对青山会厌倦呢?你看它一年四季变幻无穷,忽而苍松翠柏,忽而枯枝虬劲,既给你看不够的美景,又提供了数不尽的野味山珍,人依傍着它,可以满足地终老其间。至于山花落尽山常在,就更是让人安稳心神的要义所在了,即便美丽的山花盛开一时,骤然凋落,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你失落的,山常在,还担心花不再开放吗?而山水空流山自闲这一句,画面感立即栩栩如生,山水不管是潺潺有声涓涓滴滴,还是气势磅礴浑厚雄劲,山都是那样形色不动依然故我,多么像一个看破红尘的大师,了悟了一切事物来来去去自有其归宿,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释然神色。

我们不能和名人相比较,但对于在自然生态中生活,相信好多人都有一种接近本能的向往,湖光山色,有规律的起居,远离纷扰和尘嚣。就因为这样一种渴望,由沈阳返回家乡,看上去这人生是由起点出发,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很多人对我们的行为表示不解,说时代在进步,我们却一心向往的还是农耕文明,起初自己对这种生活形式也没有那么自信。几年的光景倏忽而过,乡村生活正在一点点显示着它的魅力,不仅通过强制劳动锻炼了身体,还唤醒了我们一度曾经忘却的记忆,打开了品味纯朴的快乐之门,现在如果离开一段时间,就有着士别一日,如隔三秋的依恋心情,再回沈阳,我们怕是很难适应了。

家乡风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