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都在这里故事短篇小说

乡故∣最后一位神婆

2019-08-15  本文已影响7人  乡野故事实验室
电视截图

姚婆婆曾是一位十里八乡闻名的神婆。

她之所以被称为姚婆婆、姚婶或者姚大娘,是因为她本姓姚。

在农村,妇女的称呼本应随夫姓。然而,她的老伴徐爷爷一辈子没有在她的光芒中露过脸。所以徐姓在姚姓面前,彻底败下阵来。对于徐爷爷,这辈子最光辉的身份,便是姚婆婆的老伴。

姚婆婆和徐爷爷一生无儿无女,住在我们邻村二十里铺。外乡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二十里铺,但没人不知道姚婆婆。

那个时候,相近村子的人们关系密切,互有通婚。因此姚婆婆与我们家也算有些亲戚关系,但我说不上来是什么样的亲戚,长辈们也未曾对我说过。

因为这种关系,逢年过节的时候,姚婆婆与我家互有往来。每次来家里做客时,长辈们都对她很恭敬。而她也很客气,总给孩子们带些零食。

姚婆婆是个干瘦的老太太,个子不高,衣着朴素,烟不离手,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急不慌。她精神矍铄,满脸皱纹,头上却没有一根白发。

那时姚婆婆并没给我留下多么深的印象,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然而,村里人口中的她,可没有那么简单!

小的时候,我就曾听村里爷爷辈的老人们说过这么一件事,据说那是他们曾亲眼目睹的。

几十年前的夏夜,阴雨连绵近一个月。

一对外出探亲的老两口因为多吃了两口酒,返回村子时已经深夜。

老两口踏着泥泞的土路,正走在田间地头。猛然间,二人发现,在不远处的麦田里,隐约站着一个瘦小的身影,正独自念叨着些什么。

虽然这里不是乱坟岗,但在深夜见到这般情景,还是把老两口吓得不轻。

不多一会,起了一阵凉风,天地突然明亮起来。老两口抬头一看,天上乌云快速飘动,露出一轮明亮的圆月,洒下一片银光。

再次低头去看时,老两口顿时吓得大气都不敢喘。

那个瘦弱的身影脚下,站着两个黄大仙。那是真正的“站”着——两条后腿着地,两只前爪合十,正在拜月。

农村人把黄鼠狼称作黄大仙,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人们认为这种动物最有灵性,容易修炼成精。而亲眼见过黄大仙拜月的农村老人不在少数。但像这种情形,赶夜路的老两口还是第一次见。

后来,老两口在跟邻里乡亲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猜测推理:由于连日阴雨,不见月光,黄大仙们不能修炼,便找仙姑求助。仙姑见黄大仙修行不易,便作了法术,拨开乌云见明月,帮黄大仙修行。而这位仙姑,便是当时还年轻的姚婆婆。

这次事件之后,姚婆婆“一战封神”。

那个时候的人们,无需分辨这些传说的真与假,在人们内心中,反而更渴望真的有这么一个法力高深的神婆在身边。在那个物质匮乏,思想落后的时代,人们总需要一个精神寄托。

我们村没有寺,没有庙,不靠山,不临海,家里没有神佛可以供养,大多数人也都不知道妈祖是谁,于是姚婆婆便成了十里八乡的保护神。仿佛有姚婆婆在,人们对未知便少了些恐惧。

早年间,农村生活水平落后。任何一点点小事,都有可能压垮一个家庭。比如旱涝、冰雹、家人疾病、牲畜暴毙等等。因此,只要人们觉得家里诸事不顺,便会请姚婆婆来“说道说道”。即便没有什么大事,大家也愿意找姚婆婆聊两句,看看有什么法子能让日子过得好一些。

那时的姚婆婆风光无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比乡长更高的礼遇。而姚婆婆和老伴徐爷爷的生活也很富足,尽管他们无儿无女,但没人敢说三道四。大家甚至认为,能抛开生儿育女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才真的是高人。

姚婆婆的名声鹊起,更多是因为她从未失手。

不管哪户人家,遇到分家选宅、动土迁坟等大事的时候,姚婆婆是必定要被请到场的。

姚婆婆看风水、看阴阳的方式特别简单,只需扫一眼,便知吉凶。因此,村里人总是有些不踏实,恳请姚婆婆多言几句。每当此时,姚婆婆便告诉他们,这里种棵树,那里摆一口水缸,便更好了。

经过姚婆婆指点过的家宅,虽不会陡然而富,但也不会发生什么大灾大难。

所以,对于风水家宅这类事情,人们对姚婆婆一直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要请姚婆婆“说道”几句,不然心里不安生。

奶奶告诉我,其实姚婆婆看宅子,看凶不看吉。只要宅子不凶,就不会过多干涉。让大家种树、摆水缸之类的由头,只是一个心理作用。

我问奶奶,为什么姚婆婆看凶不看吉?看吉不是更好吗?奶奶告诉我,那样就是泄露天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姚奶奶是个明白人。

除了看宅子,姚婆婆最为拿手的便是“叫魂”。

老人们说,一些刚出生的孩童,由于阳气弱,特别容易被吓着。所谓被吓着,就是被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缠上。加之农村的坟地与家宅离得都很近,去到哪里都有可能见到坟岗子。所以这种情况在农村特别多见。

小孩被吓着后,往往哭闹不停,发烧发热,无法入睡,这种情况去医院是没有用的,需要专门请人来叫魂才行。

这种事,但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几乎都听说过,甚至亲眼见识过。我曾经和其他省市的朋友们一起聊过这类事情,他们无一例外都听过,且深信不疑。

在不同地方人们的口中,“叫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人在门上贴个符文,让家长哀求一宿,孩子便好了。有的是在孩子枕头边放一碗糯米,用黄纸盖一夜,第二天,糯米变黑,孩子也好了。

诸如此类“叫魂”的方法,不胜枚举。

而姚婆婆与她们都不同。谁家的孩子被吓着,把姚婆婆请来后,不用准备任何东西,也不用做法念咒。姚婆婆只需坐在床边,跟孩子说几句话,不消几个小时,孩子便能安然入睡。所以我一直认为姚婆婆是个“天赋型选手”。

这种事情,在我们村发生过多次,只要姚婆婆到场,都会轻而易举的解决。因此人们也对姚婆婆奉若神明一般。

起初听到这些有关她的传闻,我一直都没放在心上。毕竟那时的农村,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闲谈,若是谁有些怪力乱神的话料,那便很快被添油加醋的传遍整个乡野。

直到我长大懂事后,亲眼见到一些事情,才对姚婆婆改变了看法。

那一年爷爷过世。

处理完丧事之后,爸爸把奶奶接到了我们县城的家里,让奶奶跟我们一起生活,免得孤单。

奶奶搬来以后,我未曾感觉到有任何异样,但奶奶和爸爸每夜都能听到家里有动静。有时候在卫生间,有时候在厨房。

几天以后,奶奶和爸爸害怕起来。于是奶奶吩咐爸爸把姚婆婆请到家里来说道说道。

爸爸买了最好的烟和茶,亲自从二十里铺把姚婆婆请到家里。而奶奶和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桌饭菜。叔叔一家也专门从村里赶来,这算是我们家最高的接待礼节。

姚婆婆和徐爷爷来到家,就像普通亲戚串门一样,进来以后就开始家长里短的闲聊。姚婆婆抓着奶奶的手,劝着她的老姐妹,让奶奶不要太伤心。

说了半天,爸爸恭敬的递上一只烟,妈妈亲自给姚婆婆点烟。不知为何,打火机的火苗突然晃动一下,整只烟被燎上一大片黑色。

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姚婆婆脸色一变,突然笑了,自言自语道:“怎么,还不高兴了?”

这句话说完,屋里鸦雀无声,没人敢说话。

姚婆婆也不在意,吧嗒吧嗒抽了两口,转头对爸爸说:“这烟很贵吧?”

爸爸笑道:“不贵不贵。”一边说着,一边给姚婆婆泡茶。

那是刚买来的西湖龙井。泡到玻璃杯里,有几根横着漂在水面,沉不下去。这本是正常的现象,但姚婆婆却又变了脸色。

她目不转睛的看着茶杯,嘴里叨叨念念:“你怎么回事?怎么还在这里……”

说着,我看见飘在水面的茶叶竖了起来,悬停在杯子中间,不上漂,也不下沉。

姚婆婆接着说:“你有啥事,告诉我,我给你办……”

杯子里的茶开始缓慢转圈。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我给你办,你放心吧。”

姚婆婆说完,悬在杯子中间的茶,竟缓缓的落入了杯底。

整个屋里所有人都不敢说话,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一个敢问的都没有。

然而姚婆婆和徐爷爷又恢复了客人的身份,说说笑笑,边吃边喝起来。

席间,一句正事也没提,说的都是些田里收成之类的平常话题。

吃着喝着,姚婆婆突然看了看我,夸我长得结实。

我只笑了笑,没太在意,但爸爸妈妈和奶奶的脸上均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其实我明白,他们是怕姚婆婆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那可能比医院的诊断书都令人恐怖。

姚婆婆也觉察到他们的异样,便扯开了话题。我感到他们明显放松下来。

本来是请姚婆婆说道说道的,但席间姚婆婆什么都没说,爸爸和叔叔只能使劲的奉承姚婆婆,你一个我一个的说起她的种种“功绩”。

徐爷爷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喝了两盅小酒,借着爸爸和叔叔的奉承,也拉开了话匣,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发生在李马村的事。

有一户人家盖新房,拉来了沙土和红砖,垒在老房的后面,便开始拆老房。第一天干完活后,没有什么异样。但第二天人们一去,发现院子里全都是红砖头,不知道是谁扔进来的。

大家把砖头重新摆好,接着干活。第三天一早,又是满院子的砖头。

主家最开始以为是村里淘气的孩子干的,在过道里扯着嗓子骂了半天,晚上打了个地铺,睡在院子里当值。

结果,当天晚上,漫天的砖头像雨点一样飞落下来。当值的人被砸的头破血流。

据他说,夜里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数不清的砖头同时飞下来,这绝不可能是人干的。

人被砸伤,房子也没人敢盖了。主家没有办法,便托人请了姚婆婆来看。

姚婆婆到了以后,把人都支走,自己在院子里待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主家和附近的村民匆忙赶了过来看情况。姚婆婆一宿没睡,但仍然很精神。她笑着问主家,你盖房子是不是占了人家的宅子?

主家委屈的说:“后面那家是个绝户,已经没了十好几年了啊!”

姚婆婆说:“那也不行,你不知道,你家后面住着一个黄大仙。你的砖头正好压在大仙的洞上。”

主家听完,吓的浑身哆嗦。连忙找人把砖头沙土都挪了位置。

姚婆婆说:“你把宅子往里面缩一缩就没事了。”

可主家说什么也不敢盖房子了,谁敢跟黄大仙住在一起。

姚婆婆笑着劝道:“你有什么好害怕的,这么多年,大仙一直托着你,要不你哪来这么多钱盖新房子。你还不知好歹,占人家的地盘,大仙不生气才怪呢。”

后来,主家听了姚婆婆的话,把宅子往里缩了三尺,果然顺利的盖起了一座新房。

这个故事讲完,家里人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我也听得兴致盎然,但心里总是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态度。

接着,徐爷爷又讲起了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一些震撼。

“还记不记得那年你们村里坟头打架的事?”徐爷爷笑着问道。

这句话一出来,奶奶和爸爸都变了脸色。

这是一个很多年前发生的事,连叔叔都不知道。

那一年,我们村里出了一件怪事。夜晚人们路过祖坟时,总能隐约听到打架和吵骂的声响。然而四处看看,却没有一个人影。

久而久之,人们都说祖坟闹鬼,那条路也没人敢走了。村长觉得这不是办法,便出面请来了姚婆婆。

姚婆婆来了之后,依旧把人支走,自己在坟地站了一宿。第二天,姚婆婆兀自回村,谁也没有通知。但是从那以后,大家便不再听到“鬼打架”的声音了,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件事从发生到解决的时间很短,也没有人知道姚婆婆是怎么处理的,于是这事便被人们淡忘下来。

徐爷爷旧事重提,跟我们讲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我们村的祖坟的确发生了“鬼打架”的事件。

在祖坟的西北方,有两座坟头挨的很近,一个是信爷爷的坟,另一个是喜爷爷的坟。

但是,两位老人家后代的日子过得天差地别,信爷爷的儿子德生大伯家里过得很富足,而喜爷爷的儿子武大伯家里很拮据。

德生大伯逢年过节、忌日诞辰都要去坟头烧纸上香,而武大伯从来不去。

姚婆婆在坟地待了一晚后,没等天亮便去了武大伯家里。她告诉武大伯,坟地里“鬼打架”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大伯从来不去烧纸,喜爷爷在下面没钱花,便去偷信爷爷的供奉,因此两个老爷子打了起来。

可是,如果人穷的吃不饱饭,那里还顾得上这些。虽然武大伯没有明面上驳斥姚婆婆,但话里话外透露出不耐烦:人都吃不饱,还给鬼吃。

姚婆婆也知道武大伯的家境,便也不再多说,只能去找德生大伯。好在德生大伯知道后,立马赶去给两位老人家都烧了些纸,并表示以后上坟的时候,顺带给喜爷爷烧点纸,替武大伯尽尽孝。

这件事给我带来触动的原因,因为主人公都是我熟知的人。

德生大伯在村里卖化肥,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膝下子孙缠绕,前两年还买了辆帕萨特轿车,那是村里最好的车了。

而武大伯早在十多年前的时候,就查出了肺癌,折腾了大半年,撒手人寰。不久武大娘又得了中风,瘫在床上起不来,连累他们的孩子春生大哥哪里也去不了,四十多岁的人还没娶上媳妇,天天伺候那二亩薄田,艰辛度日。

徐爷爷说,是喜爷爷把福报都给了德生大伯,不再管自家的不肖子孙。

我心里想,这些灾祸和福报,不都是自己招来的吗?

徐爷爷讲完后,姚婆婆站起来说:“该走了。”

临出门时,姚婆婆拉着奶奶,小声耳语了几句。其他人都很自觉,站的远远的。

当天晚上十一点,奶奶突然要爸爸把她送回去。

爸爸说这么晚了,干嘛这么着急。

奶奶坚持要走,那个神情和姚婆婆极为相似。爸爸不敢再说什么,只能收拾东西。

因为太晚了,妈妈不放心爸爸一人回来,便也要跟着去。而他们担心我自己在家害怕,索性连我也一起带上。

一个小时的路程,回到村里。

奶奶吩咐我们待在屋里,然后拿出一摞黄纸,独自在院子里烧了起来。

院子里没有风,但火苗和纸灰打着旋的往上窜。

奶奶突然破口大骂起来,骂的是极为粗俗的话,而且越骂越激动,小小的身躯不停的颤抖。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见过奶奶这么骂人,也从未见过她这么生气。

我问爸爸妈妈她这是怎么了?妈妈告诉我说,奶奶这是在“骂鬼”,把你爷爷骂走了,家里就消停了。

那天晚上,奶奶又哭了一宿。

爸爸想把她接回县城,可她说什么也不去了。

随着我渐渐长大,听到的有关姚婆婆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

农村的生活变好了,人们不再靠天吃饭。生了病可以去医院,外出打工的人可以随时联系到,家里的骡马牛驴都换成了三轮车拖拉机,田里打了水井,也不用再怕旱灾了。

人们逐渐掌握了自己的生活,越能吃苦受累的,家里日子就过得越好。

于是,人们对于姚婆婆的趋之若鹜,逐渐变成了敬而远之。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不在需要姚婆婆“指点迷津”,反而害怕姚婆婆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扰乱那平凡而枯燥的生活。

村里人态度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姚婆婆,跟姚婆婆比起来,他们的“段位”实在太低了。

在我成年后,听到的有关姚婆婆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她收了个干儿子。

这个孩子叫“傻根”,患有唐氏综合症。这是一种基因病,生来就有的。因此,傻根早早的就被父母抛弃,四处乞讨为生。

周围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甚至都打过他。因为他经常偷田里的地瓜、玉米。村里人甚至还怂恿孩子们只要见到他就拿砖块,石头扔他。

有时候,傻根被打伤,便会消失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又重新回来,可能别的村子对他更不友善吧。

傻根脸上永远挂着傻笑,身上永远都是一件脏棉袄。没有人知道他多大岁数,因为从外表上看不出来。有人说他三十好几了,也有人说他四十多都快五十了。

傻根的生命力很顽强,饿不死,打不死,唯一怕的就是寒冬。

听家里人说,就在前年的冬天,傻根差点没撑过去,幸亏姚婆婆及时救了他。此时的姚婆婆和徐爷爷都已年过八旬。

村里开始有人说闲话,有人说姚婆婆精明一世,糊涂一时。有人说,真有善心,早干嘛去了。每当奶奶听到这些,都会很生气,她说:“那帮人知道什么!你姚奶奶说过,是因为傻根的罪孽已经还清了,她才把傻根接回来享福的!”

不管村里人说什么,从傻根进了姚婆婆的家门后,至少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而他也不用到处乞讨、偷东西,冬天也不再怕被冻死了。

有的时候傻根会拿着钱去买馍,人们对他也客气起来。他脸上依然傻笑着,除了一身干净的衣服,似乎跟以前也没什么变化。打过他,骂过他的人那么多,他好像从来没放在心上。

傻根进门以后的第二年,徐爷爷病逝。办完徐爷爷的丧事后,姚婆婆一病不起。

这成为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人们说什么的都有,但字里行间,都能听出些许幸灾乐祸的意味。有人说这么厉害还会生病?有人说天机泄露太多,遭报应了。

姚婆婆的病很严重,但她执意不肯去医院。

奶奶和爸爸曾去家里看望过姚婆婆,回来后,爸爸叹了口气说,给人看了一辈子,现在自身难保了。奶奶说幸亏有傻根忙里忙外,不然姚婆婆撑不到过年。

这到底是谁救了谁?或者是姚婆婆和傻根的相互救赎。

刚过完年,姚婆婆去世了。

亲戚们给她办了一场简单的丧事,受过她恩惠的人们默默垂泪,更多的人围在坟头,嗑瓜子看热闹。

姚婆婆的家变成了傻根的家。他偶尔还会出去买馍,人们对他依然客气。但是他的脸上再也没有那傻傻的笑容。

姚婆婆走后,二十里铺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村庄,十里八乡再也没有神婆。

人们都说姚婆婆是个高人,在我看来,她的高明不在于知晓阴阳,通灵鬼神,而是在于明辨黑白,洞悉人心。


作者:七户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