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因为提出一个理论“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前景理论主要就是在本书的第四章讨论的内容。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基本的假设: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是基于人作出的决策都是理性的条件下去分析各种经济模型。但是本书的作者表示:其实很人大部分时间作出的决策都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本书一共有五章:
第一章:系统一系统二
第二章:启发法与偏见
第三章: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四章:选择与风险
第五章:两个自我
第一章: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是快思考,是简单,自然,迅速,没有感觉,其实可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思考,而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而系统二是慢思考,它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质疑思考评估反省等活动之后在作出具体的决策。
本书一开始是以一个愤怒的女人的脸的图片开头,然后当我们看到这张图片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活动起来,我们会联想这个女人接下来会说一些很刻薄的话,我们预测她接下来举动会很不雅,又也许在我们大脑发生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的瞳孔无意识的变大了,我们的眉毛无意识的动了一下,但是这种大脑活动是无意识的,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真真实实的发生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察觉。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乘法题,17×24等于?这个问题是无法快速得到答案,我们用系统一也就是用快思考无法解决的,它需要经过我们的脑力活动,比如复杂的运算来得到答案。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快思考很慢思考,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两件物品我们不需要思考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两个物品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比如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我们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声音的方向。这说明系统一(就是快思考)应是自主运行的,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系统一都会自动运行,但是当我们遇到的问题系统1无法解决时,比如说17×24那个乘法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那么系统2便会激活来解决问题。
在人们学习一件新事物时,人们第一次接触不明白的东西或原理时,人们往往用的是系统2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学驾照时,当一个新手第一次接触汽车的时候,到了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第一次,他会去想他应该怎么样更具环境,更具指示线去操作汽车,让汽车沿正确的行驶路线行驶,但是当他熟悉操作之后,当他了解汽车在具体的情况中的具体操作之后,它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什么时候左转什么时候右转刹车踩油门等等,熟悉之后,他就不是在用系统2思考,而是用系统1,不用过多的思考,自然的作出的决策。
系统一的优点是省时省力,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而相比之下,系统二则要花很多精力去思考,花很大量的时间。
比如说在书中有一个例子:
所有的玫瑰花都是花,
有花会很快凋谢,
所以,有些玫瑰花会很快凋谢。
当人们刚看到这句话时,如果用快思考判断它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仔细用慢思考
仔细的去看待这句话的逻辑之后,你会发现它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无需费力,无法控制。
所以在我们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想当然”的错误。生活中,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上非常勤劳,但是人们思维上往往非常懒惰,我们很多情况下不愿调动系统二来思考问题,大多数情况都是运用系统一,对一件事情凭借自己的经验以及常识做出直接的判断。而这种决策虽然快速省力,但是相较于系统二错误率较高。
由于系统1是自主启动的,而不是由人控制,所以我们在做一道题的时候,可能在做的过程中把笔抬了起来,然后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把笔转了几圈,所以我们可能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时候,系统1自主运行,联想到一些事情(比如纯净的水,清新的花香)而这些事情都是无意识的,并非由大脑命令,但是这些活动可能也在无意识中影响了一个人的决策。所以在心理学上面有一个现象叫启动效应。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投票的问题,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投票的地点是不会影响最后投票的结果的,但是实际上在2000年美国的一次投票表明当把投票地点设置在某个学校时,人们对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议案的支持率就会比投票地点在其他地方要高得多。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就是,当人们来到学校时,系统以自主运行,联想到很多关于学校的信息,大脑里面做了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无意识地影响了人们最后的决策行为。
第二章:启发法和偏见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太多的偏见,比如说美国在一次对肾癌发病率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发病率高和发病率低的地方往往都出现在小乡镇,于是大家都去研究,为什么发病率高的地方和发病率低的地方都会在小城镇,他们去研究那些村庄那些纯真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等,而最终的解释却是误差。如果用统计学的话说就是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因为往往在小城镇中,人数比较少,所以调查出来发病率偏高和偏低的可能性比大城镇大,所以这也是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小样本比大样本更容易产生极端的结果。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只是偶然,是随机出现的,如果人们对于这种人事件必定要去找一个原因的话,那么找出来的那个解释必然是错误的。就比如说在某一天一个医院的妇产科里这一天生出来的小孩有75%都是男的。然后人们去研究为什么这一天在这个医院有这么多的男婴的出生,然后做出各种解释。但是这种现象出现本来就是随机的,所以做出的相应的解释,也必定是错误的。
生活中有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的观点:对表现好的行为的奖励和鼓励比对坏的行为的惩罚来的更有效。有一个飞行员的教练反驳这个说法,他说到在日常飞行训练中,当某个学员表现的非常好的时候,当教练夸她表现的好的时候,他下一次往往会表现的更差,而当一个学员在某次训练中表现的较差时,训练员惩罚他之后,他下次往往可以表现更好。这样看似是反驳了鼓励对学员更有效果这个理论,但是实际上,对于飞行员来说,他的成绩应该是稳定在在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当某次表现的非常好的时候,也就是超过平均值的时候,他下次再一次超过平均值的概率并不大,所以这不是因为教练的夸奖使他下一次表现的不好,同样当一个飞行员在某次表现的非常差时,他下一次继续表现得非常差,别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见是可得性偏见,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如身边的某个同学银行卡被诈骗了,你就会觉得这个社会银行卡诈骗的概率突然增高了很多,从而促使你去买保险。但是实际上,这个社会的诈骗案发生率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不过这一个案件恰好发生在了你身边而已,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发生在你身边,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你也许和原来一样,认为诈骗案发生的概率很低。
而这种可得性偏见也会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比如说刚刚遭遇过地震的人们,为加强购买财产保险的意愿,比如人们在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之后,对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突然提高了,这并不是因为空气在那几天突然变坏了。而是报道让人们觉得这个事件与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近。
接下来是启发法,典型的例子就是锚定效应,在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甘地去世是144岁大还是小?
甘地去世时多少岁?
实际上,第一个问题肯定是比144岁小,因为很少人能活到144岁,但是经过第一个问题之后,就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甘地活的时间很长,如果只有第二个问题没有第一个问题的话,人们可能会猜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但是如果先有第一个问题,再有第二个问题,人们可能猜100岁110岁,120岁,而这个就是锚定效应。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时候,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一个地方。
接下来是基础比率,比如说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面90%的出租车都是红色,而剩下的10%是绿色,而这两种车的性能都一样,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也都一样。那么,当这个城市有一辆车出现故障时,那么这辆出现故障的车是红车的概率是多少,如果用快思维思考很多人会因为红车和绿车他们的性能一样,出现故障的概率一样,从而判断这个出现故障的车是红车的概率为1/2,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城市里面,红车的数量是,预测的数量的九倍之多,所以,在这个城市里面所有出现故障的车里面,红车是绿车的九倍,所以这个出现故障的车是绿车的概率,应该是1/10。这也是概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第三章: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本章以“知道”的错觉开头,说明了人们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预测其实都是后见之明,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对于事件过程完全相同,但是结果不同,我们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比如说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成功了,我们之后就会说他坚持自我,不为外界动摇,但是如果他失败了,我们就会说他固执,不听他人的劝告。同样,如果一个人冒巨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他成功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有勇气敢于去拼,但是如果他失败了,我们就会说他有勇无谋,铤而走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大量的后见之明,比如对于股市来说,如果某一天股市涨了,之后就有一大堆专业人士分析各种出股市涨的原因,而如果这一天股市跌了,他们同样又可以分析出各种各样的股市跌的原因,但是这些都是后见之明而不是预测。至于世界上那些预测成功的事情,可能运气的成分大于其它成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当这个公司遇到巨大的抉择时,内部管理成员意见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可能有些是对的人错的,至于未来到底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可能未来正好按某一个人的预测发展了,那说明是这个人的运气好。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预测并不准确,相比之下,简单的公式计算往往却比人工评判更准确,比如说下面这个简单的公式是用来测量婚姻的稳定性: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却非常实用的公式,这个公式判断的准确率往往会大于大多数的人为判断。
第四章:选择与风险
这一章主要的内容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前景理论。说明了人们在面对收益和风险时的各种选择的情况。
在这里借用别人的五句话来总结这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第五章:人生如戏
这一章写了人们通常对一件事情的记忆,往往在高峰时和结尾表现的特别突出,就比如我们看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往往对最后一集大结局的印象以及电视剧高潮的印象大于其他所有剧情的印象。所以人生也是这样,大多数的情况下,别人只会记住你的结局,和你达到制高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当我们去回顾我们的一生的时候,我们能记住的,也是能让我们心潮澎拜的那些记忆,而不是平淡无味的那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