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志散文

社区建设探索

2019-04-17  本文已影响3人  聿朴

在两种不同的信仰框架下去感受各自的社区建设路径后,让我对自身十几年来的服务方式和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去审视“社区建设”这个一直在尝试和探寻的生活方式。

以下完全是个人粗浅的体验记录和感受,并不反映事实的真相,也不存在争个高低输赢的心态。请读者君多多包涵。

在体验了两次环保活动后,我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每月的访视活动。环保是我喜欢的领域,前面已经撰文记录了感受。第二次带妈妈去的,虽然要去收集“垃圾”,但她也是蛮开心的,也从活动中获得一些跟平时不一样的触动,而且回到家里,还主动留一些塑料品给我。证明一次环保活动,已经让她有意识转行动,比我平时言语的教育有效多了。

这里就着重描述一下访视活动吧。“访视”名字很特别,其实就是一组人,通常是3-5个人一起到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困难家庭里去拜访,交流,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主访人通常都由比较有经验的志工来充当,还配备记录员、摄影员、物资管理员等。像我这样第一次参与的,就在旁边静静观察和跟随就可以。被拜访的家庭是政府或社区提供的信息,我被分到的一组刚好是要拜访三个案家,其中两个案家是亲戚,就正好一起拜访了。

Case1: 其中一位11岁的孩子自闭症,不说话,但能基本的互动;另外一位孩子有天生的酶缺失,需要终生服药来抵御环境的细微影响。因为案主已经拜访过这家人很多次,建立比较深厚的互信,整个过程还挺轻松愉快的,家庭主力奶奶也非常乐天,没有因为种种困难而愁眉苦脸。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述说目前的家庭情况和各人的转变。我挺佩服她的。看着他们家四壁挂满了基督的画像和十字架图片,让我想起自己一位姑妈的家庭,也有两位智力低下的孩子,第三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后来信了基督,也带着妈妈信基督了。苦难是不是上帝的慈悲?引领人们重新皈依祂?(访视团体的宗教背景是佛教,从这点上来看,慈善是不分宗教背景的,大家都有一颗包容和慈悲的心)

Case2: 拜访一个有残疾人士的家庭。案家男主人在一次煤气爆炸事故中被炸断了一条腿,到目前都是行动不便。这个家庭的访视有点尴尬,一方面案家孩子去上大学了,剩下老俩口在家,男基本不说话,不怎么善谈;女的因为语言原因,用本地话交流会更顺畅,可是主访者只会普通话。狭小的空间,坐着我们访视小组五人和他们俩口,一共七人,一旦静下来就很尴尬。幸好我妈妈比较大胆,忘却了自己是超级新人的角色,用广东话跟女主人谈了许多日常。后来实在憋不住了,我们就早早离开,缩短了逗留时间。让我感动的是,女主人知道我们做环保,特意积攒了很多纸皮、塑料瓶、甚至她儿子用过的课本,都贡献给我们的环保站点了。从这个行为看出,人人都有能力去付出,即使是一点点,也是慈善,也是爱。

拜访完两个家庭后,我们就把资源带到环保站点,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几乎都拜访完了。大家各就各位,垃圾分类的垃圾分类;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 配合得相当的麻利。整个场景和乐融融,让我想起了乡下逢年过节或谁家有啥喜事就聚一堆,一起做一顿吃的。唯一的不同是,这个团体的人只吃素,做的都是素食,而且是很好吃的素食、还有当季和当地水果。完了每人均摊费用还不到8元,超级实惠环保的。

吃饭是很有秩序和仪式感的。大家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唱感恩歌,唱完了一部分人先去盛饭菜,其余人先等待。大家都吃饱喝足后,就由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师兄做主持,给机会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分享今天的拜访经历。完了还请新人、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朋友分享感想,整个活动下来都是非常自然和流畅的。虽然大部分成员都是年纪偏大的人,可是也吸引了部分的青年和小孩。据闻环保点的管理者家庭曾经受团体资助,现在连自家的孩子也参与到各种的活动中,去反馈社会了。这种长期的、有系统的补充式的支持通过默默的行动,在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无疑,这样接地气的、跟传统无缝接轨的社区建设模式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非常值得赞赏、推广、和效仿。我也的确乐意推荐我的家人、邻居、朋友去体验和参与。因为这是简单、有效、直接、可操作性很强的。有一位师兄知道我的宗教背景,他问我,有没有觉得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会有违和感?我的回答直接了当,几乎不用思考:“没有啊!一点都不觉得。”

参与不同宗教的社区建设活动反而是一个机会,让我更清晰自己的选择,更理性和多维地去看待未来的方向,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和交流。但是我不会刻意在别的宗教团体或组织里表露自己的身份,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成熟度都是不一样的,在不适当的空间说不适当的话,在未成熟的时机,披露过多的信息,对团结没什么好处。

正是因为理解了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修行程度都不同,我不敢像以往一样轻率地就去评判一个项目或事情做得怎样怎样,也不敢轻易给建议或意见。因此,我只能反躬自省,到底自身曾经做过的一些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那里?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妈妈和另外一位比较新的师兄也给了一些洞见。我的妈妈可以说是从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出来的,她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家庭和境况了。正因为见惯不怪,她就能比较理性客观地提出一些质疑,她和开车的那位师兄都认为,第二个案家的那位残疾叔叔其实还年轻,只断了一条腿,还是有能力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现在就意志消沉,连家门都不出,可惜啊可惜。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人要通过劳动和付出来发现和彰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身残志要坚。如果能在拜访中️有技巧地注入更多这方面的对话和启发,那就更好了。

人人生来高贵,都是一座潜藏无价珍宝的宝库。机构、组织或政府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物资、金钱或关爱上,还要把意识集中在“赋能”和“赋权”上,把目标提升到助力个人释放与生俱来的潜能上。只有这样,人的高贵性才能得到彰显,不会一直处于被资助、被服务的弱者意识和境况中,而是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和力量,去服务家庭和社会。

这些理论框架都是我的信仰给我的财富。可是,我目前还没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财富去服务社会,去唤醒人心,甚至是去提升自身的行动能力。目前的我就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书呆子,徒有一腔理论知识,有点跟现实脱轨,在他人看来,所做之事,更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在探索的过程中,错误总得要犯的,弯路也得要走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我坚信,带着这笔真正的“财富”,能创造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世界大同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了,何必拘泥于形式和名号呢?无论你是什么信徒,我们的初衷和最终极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敞开心扉,跟所有不同宗教信仰者交谊吧,上帝不会愚昧地把你称作叛徒或不贞者,因为我们都是那唯一者的子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