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T
![](https://img.haomeiwen.com/i6387073/0327881f1582b299.png)
在尼日利亚长大的C很早开始了读书写作,她喜欢也只读过英国美国图书,当她写作时,她会写一些关于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人吃苹果喝姜汁啤酒的故事,因为她被灌输的一个single story就是:书中的人物是这样的。而当她开始阅读非洲作家的作品,C才意识到原来巧克力色的皮肤的人们也是可以活在书中的。
C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爸爸是教授,妈妈是管理员。有一天,妈妈告诉C,我们要资助一个叫做Fide的小男孩家庭,妈妈会把食物、旧衣服送给他们,C对Fide家的印象就是贫穷、什么都没有。这个single story被C家的一次拜访打破了,C被Fide哥哥编的一只精美的花篮所震惊。她妈妈只告诉她Fide家很穷,但却没有说他们有多努力。
C19岁时,去美国留学,她的美国室友很惊讶C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尼日利亚把英语当做官方语言更为惊讶。室友认为C应该不会用灶台。更有趣的是,当C应室友的要求放了非洲当地音乐,室友很失望,因为室友以为非洲音乐都应该是很原始的部落音乐。这就是她室友对非洲的single story。等C在美国带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理解她的室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African single story,在美国所宣传的非洲主流面貌就是这样的,(笔者:就像我在瑞士的一个host family的时候问他们对西藏的领土问题一样,他们的看法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主流看法,可能是政府的立场)
C在想,如果她的妈妈告诉她fide一家有多么努力,她会怎么样想他们的贫穷?
C在想,如果她的室友知道非洲的宝莱坞,知道非洲文学影响力,知道多层面的非洲,她会怎么样?
笔者:这些C个人的小故事确实让我思考很多,有时候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对于很多事情有一个single story,演讲者的single story,在我看来,就是刻板印象的代替品。
对于美国,印象特征是自由;
对于英国,绅士;
对于印度,脏乱差;
对于非洲,那不和印度是一回事么?
对于日本韩国,流行元素、整容、二战?
对于东南亚,水果和毒贩
...
但是你不知道的还有
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英国主流媒体的巨大偏见(还是当练习材料就好,内容不必理解...)
印度教徒一生的恒河朝圣(笔者推荐一位日本作家写的《深河》)
非洲有着最原生态的大自然美(看花少啦~)
日本...过两周拜访完再补充...现在的stories还停留在川端康成的《雪国》
韩国电视剧制作已经快堪比美剧水准的发展
东南亚..别一起算,好歹有个新加波呢
看完的宝宝们一定想说这也不能概括掉这些国家啊,是的啊,但这是不是比只知道一个故事而对一个事物下决定强?
有时我们在认识一个人之前会听到别人用一个词或一件事来“介绍”ta,a single story 就开始了,网红句:别从别人的嘴里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