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2020-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田舍翁周洪溪
《论语》一书中,如果我没有数错的话,一共60多次谈到“孝”。足见孔子对孝的重视。
“孝”在孔子的眼里,我感觉有三个层次的境界。即:孝养、孝敬、孝志。孝养,就是从物质方面,能给父母提供生活所需。孝敬就是在孝养的同时,情感上对父母满怀敬意。孝志就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帮助父母实现愿望,或者满足父母的意愿。有个富人问孝,孔子回答他:“今之谓孝,为能养也,至于犬马犹能养也,不敬,何以别乎?”这里孔子显然对父母只提供物资生活所需的人 ,是不全面肯定的,这只是低层次的孝。而更高一层的孝是心怀尊敬,不然就和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而最高层次的孝是孝志,所以孔子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即使父母离世了,也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其遗愿。就不要说在父母生前,我们更要满足父母的愿望了。
“孝”在孔子的眼里,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家庭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阶级皆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当时的人都把做忠臣孝子,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在家不能做孝子,为国便不能为忠臣。封建帝王甚至还给死了父母的官员放三年守孝的假,名曰“丁忧”。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考查新党员的时候,也把孝顺父母,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很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他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又怎么能够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呢?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德治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孝”文化,并且发扬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