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

心灵系列01-原生家庭的自救手册(初阶版)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Alchemist007

一种强大的力量

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就像是一个按钮,一触发,便会掀起心中的各色情绪。

大概,这种机制在我们身上作用了太久太久,它来得自然、迅速以至于我们完全没时间经过大脑理性分析与判断,它就是这样无声支配着我们的情绪。

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就能早点找到那个对的出口。

爱恨观

       闺蜜H前几天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本关于癌症的书,并@妈妈对传统咸食品的爱好以及爸爸的烟瘾。不料,她妈妈看到这条朋友圈后,颇带有情绪的评论了几句,“哪凉快哪呆着去”、“别瞎操心”、“别读了书就自以为是”。坦诚而言,朋友圈的直面观感上火药味还是挺浓的。H看了自然不开心,本能“讨厌”这令自己又爱又恨的妈妈。

         我想,有时候她也许分不清自己到底对妈妈到底是爱多一些还是恨多一些。为什么呢?

         首先,爱和恨过于抽象,难以有明确的界定。加之道德束缚使得“恨”家人这一说法显得很大逆不道,故感性和理性的交叉模糊了我们当时真实的感受。其次,爱和恨都是无法量化的抽象情感,情感来时猛如野兽,褪去时云淡风轻,根据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峰值效应”,留在我们记忆中也只是些选择性的片段。即使我们笃定地说出了爱和恨哪个多一些,这也是主观的一种选择,有可能与客观不符。

         写完上面这一段,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傻,抛出两个抽象概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进行一番解释,我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我旨在提醒“关于爱和恨的命题是无解的”。因此,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不要陷入爱与恨的情绪漩涡,也不要纠结自己到底是哪一个更多一些,更不要因为情绪告诉你“我恨她”而产生路径依赖。

走出来

        我希望你能抽离出当下的情绪,用一种更加通透的视角来定义你对原生家庭的爱与恨。我姑且把爱定义为“因为对方让自己觉得舒服而产生的喜欢”,把恨定义为“因为对方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产生的极度厌恶”。

        闺蜜妈妈这一评论,基本上就坏了她一下午的心情,她需要花很久的时间去修复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是妈妈。这个世界上让我们不舒服的人多了去了,骗钱的、偷窃的、违法犯罪的、出轨经纪人不悔改的哈哈哈……或多或少都能让我们的情绪波动。这些人、这些事对我们的影响更多是处于好奇心、道德直觉而产生的短期注意力,而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起底性的。只要三言两语,只要一个语气,就能翻涌起你儿时的回忆、你心中积蕴的委屈与痛苦,如果你再脆弱一点,那些微的自信心说不清也会倒塌,然后就是一阵情绪低落。这样一种凄凄惨惨的场景,除了让你有个借口进行一次系统性、技术性崩溃的好处外,在我看来,实在无必要。

三步走 

(1)You don't have to let  yourself down.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第一步就是要审视每一次情绪崩溃的运作机制,进而寻求突破口不让自己重蹈覆辙了。我观察到,人,尤其是女人,非常容易受“委屈性”情绪的支配,委屈感越强其实源于过高的期待。

          “我妈妈竟然这样对我”的口吻其实折射了我们对母亲角色的期待,我们真是深受模范家庭的假象的毒害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识别到幸福家庭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过于稀缺所以才非常好识别,所以如果恰好你运气没有好到降生到这样的家庭,就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现实处境。

           我们情绪崩溃时,脑子里会迸发出许多想法,许多压抑许久、从未被描述、但非常有力的回忆或者感觉在日常生活之中会对我们产生许多的影响(通常是无意识的),因此抓住情绪崩溃的节点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找到自己根深蒂固的隐藏期待与假设。例如我自己偶尔委屈时,内心的路径就是以一个我非常羡慕的同学的妈妈来和我妈妈对比,这催泪效果比眼药水更好。

        平和的心态路径其实有种上帝视角的味道了: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的童年生活比我更惨,她的婚姻也不是自由的,她当年的选择比我少的更多,因此现在她的情绪、她的语言、她特殊的情感需求、她对我的期待都是有因的。这样一分析,我就不会再想去“硬碰硬”了。既然我们本意都不是想伤害对方,只是由于个人局限、沟通能力与方式问题而无意造成了伤害对方的后果,那就不要保持受害者的姿势。

        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逆着你的本能走。例如平常听到你爸你妈说某些话、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小心脏开始受不了,心情开始down了,立马转化自己的状态,进入一种让你快乐、无忧的状态里,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听起来有点难,实际上也很难,但一旦你有这样的体验之后,你就有希望彻底改变此前情绪的路径依赖了。你会意识到,原来这个按钮可以不触发你的情绪。

(2)Learn to live independently. 

        第二步是构建一个独立的自己。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让你不舒服了,包括你的父母,都不值得你过分浪费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越强大,他受外界的影响其实是越小的。对于自己,对于未来,如果有清晰的规划与坚定的方向,甚至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已,面对来自各方的否定、质疑,他不会轻易动摇的。想要构建一个独立的自己,必须要经历过许多事情,见过许多人,家庭之外的经历与故事让我们摆脱“家庭是唯一能够稳定、持续证明我们存在的载体”

         最近疯狂迷上了《女儿的男朋友》,节目里黄日华说道:“老婆是我自己选择的,而女儿由不得我自己选择,所以我这辈子无论如何一定要对老婆好。”这句话给了我两点启示。

          首先,无论男女,结婚一定擦亮眼,毕竟婚姻还是可以由自己选择的。其次,投胎不是由自己选择的,这是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概率问题。所以不论当下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如何,这都不能完全定义你的人生,不要让初始设置的概率决定你一生的走向。从你降生那一刻起,你就是一个个体,等你有个体觉醒意识之后,你就要朝一个独立个体进发咯!讲到“独立”并不是说你要和原生家庭决裂,而是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明确你和世界的关系。(这好像有点哲学了,打住,打住。)

(3)Search for new support.

          第三步是寻找新的、稳定的情感支持。人是情感性动物,再内向的人都会渴望交心、倾听,更何况是尔等巨蟹座呢。这个searching的过程最好是与构建独立自我的同时进行或在其之后。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一边自我成长,一边能够有稳定、持续的情绪支持,两条路走路肯定是不会错的。

        不过理想终归是理想。例如,我天真地想着希望这辈子只谈一次恋爱就结婚,闺蜜毫不留情地泼了一碰冷水“你这希望和中彩票大奖没区别”。

         二者兼得的状态大多可遇不可求,所以接受现实,继续前进咯。学会一个人生活,尤其是情感的独立,是一场恒久的修炼。如果你还未觅得合适的,千万不要着急,因为自己还不够独立前的盲目寻找往往会造成本末倒置。虽说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不过对我而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一块,幸福指数真是噌噌噌地蹿呢。“合适”的朋友、恋人在帮助我们克服情绪的坎坷上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能给我们期待的而原生家庭无法供给的舒服、温暖、安全感,他们能有意无意地为我们输送正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原因。

BEST WISHES

         改变二十多年的情感路径依赖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戳穿自己的幻想,打破自己的期待,承认一个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初始命运与现实,克服个体的偏执,包容自己与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己的至亲至爱。以上的要求都需要日常的刻意训练,违反人本能的事阻力总是很大。

          不过一生就一次,一次就这么长,希望你能温柔对待自己,活得淋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