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便利店业务的产品观察
今年6月份写过的文章,搬过来😊
今天比较忙,所以简单记录下今天的见闻和思考。
最近多次做车,滴滴的快车,出租车,都有,发现在杭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车主注册起了车载便利店,而且还挺主动的跟你推销,再加上一个同事离职去做了这个方向的创业,所以还挺感兴趣的。
简单的调研了下,商品种类大概10~15种作业,主要是分为 两大类,一种是适合汽车场景下的小零食小饮料,例如解渴的水、饮料、上班族的早餐,另一种是服务于乘车场景的服务类单品,例如一次性雨披、纸巾、晕车药等,单价推测肯定在15元以下。对于专业跑快车或跑出租车的,每天按25到30单来算,每日销量能达到10到20单,我还是挺惊讶的,当然了,这十多单有促销活动的功劳。
下单促销流程方面,在促销期,注册新用户后,就可以免费领纸巾一包,随后又给你优惠券,向付费商品导流,按照前面调研的数据来看,早高峰的乘车订单,在移动便利店下单的转化率还是很高的。
拉新方面,平台给予司机提成加奖励的模式,将司机转化为促销员,每新注册一个客户,客户可以领一包纸巾,司机可以获得奖励。之后客户购买产品,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提成。提成肯定和产品的单价、利润,成正比,最低也有五毛。
这样按照上面的数据,司机一天下来,能从移动便利店获得15到30元左右的纯利润,可以相当于自己多跑两趟的利润,这个还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这也就引出下一部分我想要说的,车载便利店,和出行行业的模式一样,最核心的点就是控车,因为出行的供不应求,控制了供给端,不管你是怎么把用车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最核心的门槛随之建立,这也是为什么滴滴竞争壁垒不高屡屡被分食市场的原因。说回到车载便利店,如果车载便利店的运营方不能控制汽车供给方,花样就是玩到天上去,最终也会有竞争对手过来轻松抢走地盘。
考虑到这个方向,目前已经有至少,网约车平台嫡系和独立平台两股势力,网约车平台的嫡系,在供给侧控制力、规模扩张的能力、客户运营数据的交叉运用可能性等等方面,会有巨大优势,而且很可能进步延伸成为核心竞争壁垒。
在商品的供应方面,独立平台能有的优势并不大。常见的模式是,线下供应点会每隔一片区域设立一个,供司机补货。这里开个脑洞,如果有类似711这样的线下连锁便利店,或是类似每日优鲜这样的供货仓前置到3公里生活圈的电商玩家,这两类玩家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业务承接,也是新业务可能的扩张方式,利用供应链和供货仓前置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这是能想到的控车之外唯一的不太稳固的竞争优势了。
在补货流程上,可以采用押金制和直接结算两种方式。商品款项的结转,其实规模化之后也是一笔不小的运营费用。类似于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或格力这样的渠道销售模式,向上游供应商拖延付款时间,向下游客户或经销商提前交付预定款,这中间再辅以金融手段,就能有很大一笔利润,可以去Cover一部分整体业务的运营费用。
车载便利店的脑洞就先来到这,以后有机会再展开,多说两句网约车出行行业。其实我是非常看好在网约车模式基础上,开辟车主的车后服务市场,以及乘客的升级付费服务的。可惜像滴滴这样的平台,貌似不稀罕这两块出力不一定讨好的业务,导致于司机和乘客两端的服务市场,并没有优化到升级换代的程度,这个以后可以开开脑洞,继续一个“假如我是滴滴产品负责人”系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