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
翻出2011年的旧作,有点感慨。来博罗后的第一篇专业文章结论部分,也是最后一篇,仅择要发表于《 中国教育报》。现在的我,再也找不回那种思维的深度。环境累人,遗憾……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关乎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县域教师进修学校应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继教发展的战略机遇,不断优化内外部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其一、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的机遇立足于两点:一是国家继教政策、社会意识及义务教育均衡化、教师专业发展等因素强烈刺激培训需求的有效扩张,整个“职后培训市场”呈现活跃态势,学校发展的空间巨大;二是继教培训固有的层次性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生态位。
其二、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现实的挑战既涉及表层的量也涉及内在的质。“量”作为硬性的、约束性评价指标所具有的显性的、易于量化的特征使其常常超越“质”而成为培训工作的首要追求目标,从而掩盖了具有隐性特征的质的矛盾。
其三、机遇与挑战的共生共存使如何把握机遇,如何在组织结构及职能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或超越性的变革以有效化解矛盾,变“挑战”为促进组织发展的契机与现实的驱动力成为县域教师进修学校要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创新、质量与服务或可视为其中的关键词。
其四、从国家对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的定位而言,其角色是比较明确的——即县域内学历补偿(提高)教育及高研培训的参与者;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主导者;校本培训的指导者与考核者。故其关键在于学校能否以一种“反身性”的态度来正确认识并恰切把握,能否在认识与把握的过程中清晰界定机构职能与责任。
其五、从组织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看,县域教师进修学校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与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极大,其自主意识、自主性及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从组织社会学角度看,因其对县域内教师职后培训市场据有垄断性地位,缺乏竞争压力,所以效率机制甚少起作用。其组织行为可以更多的在合法性机制或社会网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得以解释——组织行为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谋取生存的合法性,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承认的合法性地位。在此理论前提下,学校发展思路可沿两路展开:一是在外在逻辑强制牵引作用显著的情况下,学校发展应以外部环境优化为主,辅以主观努力。故政府必须大力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二要注重引入效率机制,减少合法性或社会网络机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其六、以长远和发展眼光看,随着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提升与完善,县域教师进修学校职能可否适度拓展和延伸也应成为各级教育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如条件成熟,或可探索将其职能领域向下延伸至学前教育,向上延伸至初级中学和高中,向外拓展至行业、企业和社会各领域,以有效改变目前主要面向小学,面向初高级中学非学科领域的狭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