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00
#Strategy is (e)very beginning
前面15天,一起高强度阅读学习,通过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家庭关系,学习方法,沟通和表达这几个单元,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点了吧?是不是同时觉得脑子里东西好多,有点纷繁芜杂?
有朋友就问我说,觉得很多东西好像离生活太远啊,跟工作性质不沾边,学着没用。比如数学吧,我又不画包络线,夏普比率看晨星,计算啥的,跟自己没关系。
真是这样吗?
拿一元二次线性代数方程来说,除了"冯诺依曼"鸟飞测量火车相遇距离,同时开、放两个水龙头问何时注满以外,想想还能用在哪儿?
出门逛街的时候,大家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还是拿着固定金额"心中有数的花"?
假定自己只带本金1000元,规定包括吃,玩,行,自己不能什么都买, 最合理的花费计划如何设定?
将商品A,B价钱带入方程,计算出最多分别能买多少。
- 这不就是最简单的方程组。
你还可以把应用题"应用"在孩子上。告诉他们零花钱固定,自己计算在买玩具,零食,图书,等等上面最合理的花钱方案。
这不是最好启发他们数学兴趣的方式?别只会给孩子发钱,要教会他们花钱和挣钱。
你还可以继续扩展,放入更多变量。
- 这就是动态求均衡解,多维的思考方式。
孩子说每次还要临时计算好麻烦。你该怎么回答?
- 太好办了。写一段简单的程序代码,每次只代入想买东西的单价。想玩的再"开心"点,你还可以给每个商品设定"权重": 商品对你的"心理账户"是不一样的,你肯定有偏好,先侧重买哪个,哪个可以等等。所以每个变量的权重是不同的。
孩子说代码怎么都是英文写的啊?
- 更好办了,一边写代码,一边学英语,事半功倍。
除了买东西,这个程序能不能用在其他方面? 比如将该代码打包,迁移。
这是什么?
- 程序,算法,经济学,模块化的工程学。
如果孩子又说怎么花都不够怎么办?除了要钱,钱还能怎么生钱?
- 投资。
孩子的计算程序好用吗?可以卖给其他小朋友啊。小朋友们有不同需要,你可以不断"研发"。一边"创新",一边吸收资金。一份程序卖出很多份,赚取资本上的时间价值。
孩子暂时没有选择理财的能力,你可以帮助和推荐。- 到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已经不是鼓励孩子,而是督促自己学习了。
孩子问你,理财有很多种,比如买彩票一次可以中很大奖,获得很多钱。你心里想,太好了终于可以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可以教孩子他明白为什么有些“理财”的收益率明明为负,还有那么多人买。因为人的不理性。
这里我们用到了什么?
- 金融学的核心原理,概率论,行为经济学,创新。。
这是果大举的一个很小的例子。
学习知识,工具,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洞穿世事的眼睛,从此不再只看到表面的花枝招展的幻象,而是直接摸到骨骼,扼住经脉。
开头先复习了一下。我们不能光说不练,理论更重要的是用于实践。今天开始研究如何用策略思维来更好的指导行动。
博弈论这些年有点步入了传统经济学的后尘,误入歧途,不仅被过度宣传化,而且越来越陷入行话和数学符号,让外行人觉得高深莫测。
博弈论的实际应用场景很多,你可能已经听过很多如“零和博弈”,“纳什均衡”等等。我们前面也讲过“拉波波特”的一报还一报。不仅是国与国的政治外交,商家与客户的买卖交易,就连家庭这个最小的人际单元也都能体现博弈思想:家长怎么让孩子写作业,做家务;孩子怎么想办法多骗零花钱,档住七大姑八大姨“操不完的心”。。甚至哪怕是宅在家里,果大1号和果大2号之间也在不断“博弈”。总之有人的地方有江湖,要下决策就能用到博弈论。
博弈论既简单,又很难。简单在于一个核心思想,一个万法归宗。
其核心思想在于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从对方,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和周围。因为要根据对方下一步可能的行动来制定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如果是超过一次以上的竞争合作,那么对方也能推断另一方会使用博弈论,在这种前提下他有没有可能做出不一样的行动。这个过程就如同你站在两面镜子中间,倒影被不断的反射没有休止一样。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数学家们才搞出一大堆的计算,图例和推导。但博弈论之所以难,并不在于一大堆复杂的推演,而是太反人性,太难做到。不过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实际中并不会真的无限次博弈下去。
更难之处其实在于,人都是自我中心,很难从他人的角度来观看世界,主观上做不到不带偏见。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把他人看成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每个人由于先天基因的区别,后天成长环境不同,我们其实很难真正了解他人的想法,更不要说预测他人的可能行为。(所谓的“智能推送”是另一回事,只是一些还不够真正智能的数据推算。)
最常见的博弈论应用场景是股市。股票体现的不仅仅是公司自身的价值和未来的潜力,更是每个参与者看待它的价值,如何猜测其他参与者的态度和偏好。就连牛顿自己也说,他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转,却计算不了人类的疯狂。
博弈论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或者说技法,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这是区别于一般的正向思维模式。正向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的方式,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前后因果顺序进行线性外推。博弈论的思想是先想好自己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从后向前推,看每一步都需要哪些资源,有什么挑战和威胁,提前部署。最简单的直观的方法是像画思维导图一样,按着一步步可能出现的情况列出后果,分支分叉,画出自己行动的决策树。
讲博弈论的课程和书都非常多,但比理论更复杂多变的是场景。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坚持自己的优势策略,剔除避免所有的劣势策略,在长期的博弈中,建立能够增强自己可信度的“十诫”(耶和华西奈山诫命)与“八道”(佛教涅槃指示)。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噪声,但又不完全暴露自己,善用奖励机制,宽容但不失惩罚的警戒破坏规矩的人。
这本书可读性很高,里面是大量的故事,案例,思想实验,你会发现很多很熟悉的故事,在之前讲到行为经济学,讲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那些书里都有提到。比如提到博弈论不得不说的“囚徒困境”,在我们讲《优秀的绵羊》里提到常青藤学校里的一群斯坦福狂鸭,本质也上是囚徒困境的案例。周围的人都在拼命的选修更多课程,参加更多课外活动。你也许并不需要真的拥有11个证书,可是申请交换、实习项目的时候,旁边的人如果已经拥有10项证书,那你是不是只有比他更多才能胜出呢?于是每个人既是自己参与其中,推动着洪流,同时也被这股巨大的漩涡力量所裹挟,动弹不得。
博弈论并不是为了帮助你进行无休止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它让你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洞悉人性,因为了解,所以释怀和悲悯,在长期的竞争合作中生存下来,并且在一小撮人的共识中活得更好。
最后以果大很喜欢的一个故事结尾吧。
“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首次谴责了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他那充满戏剧性的讲话刚刚结束,听众里就有人大叫起来,质问赫鲁晓夫自己那个时候在做什么。赫鲁晓夫的反应是请提问者站起来,报出自己的姓名。
听众里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赫鲁晓夫答道:“这就是我当时所做的。””
都知道给猫挂上铃铛,老鼠们就再也不用担心了。可我们缺的不是铃铛,而是那只老鼠。
- 果大
通识精读17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和巴里·奈尔伯夫,《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这些书也值得读:
阿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进化》,
拜瑞·内勒巴夫和亚当·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
艾尔文·罗斯和普雷斯顿·麦卡菲,《博弈思考法》。
张维迎,《博弈与社会》。
王则柯,《博弈论平话》。
汤姆·谢林,《冲突策略》,《军备与影响》(重在军事和核冲突领域)。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偏重商业策略)。
名史蒂文·布拉姆斯,《博弈论与政治》(偏政治)。
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冯诺依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