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写作中国父母皆祸害?婚姻育儿

养儿防老这件事,从来就不是双全法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26人  大枫札记

最近,一个要好的前同事找我吐槽,说她妈妈整日在家庭群对她和妹妹催婚,理由就是“趁我还没老年痴呆,还能帮你们操办婚事”。姐妹俩一个回复“不嫁了”,另一个反问“嫁了有什么好???不嫁又有什么问题???”一场例行的催婚对话,至此不欢而散。不过,下一场又会在不久之后等着这母女仨。

同事的妈妈不仅催婚,还下达了生育任务——让我同事这个连男朋友都不知在何方的姑娘在明年生个猪宝宝。2018年只剩下一天了,这任务是不是太艰巨了些?再艰难也得迎难而上不是吗?因为同事妈妈在“催生”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这是为了女儿老了有人送终。那么,生养了孩子,就算是上了“有人送终”的保险了吗?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上映于1953年的老电影《东京物语》,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广岛周边的港口小城尾道居住的老两口,兴冲冲地去往东京看望儿女们。还未到达,大儿子家的孩子们便因爷爷奶奶的到来需要腾出地方而与妈妈置气,让人尴尬。大儿子是街坊医生,工作忙,没时间带他们出去逛;辗转到大女儿家,虽无表面上的冲突,但大女儿对丈夫买回来孝敬岳父母的贵价糕点颇有微词,她说买便宜些的烧饼给老父母就够了……后来大女儿提议和大哥凑钱送爸妈到热海泡温泉,希望他们玩够三天以后再回。但在夜夜笙歌、吵闹不息的只有年轻人的温泉旅店里,老两口一夜未眠,清晨带着困倦去海边吹风,老父亲笑着说了一句:“东京看过了,热海也游过了,我们该回家了。”

只隔了一天就从热海回到大女儿家里,扰乱了女儿的计划,接着又被女儿变相赶走,收拾行李的老两口无奈一笑:“我们终于无家可归了。”

就像老父亲老母亲从头到尾表现的日式恭谦,影片中对子女行为的刻画也十分克制,他们没有十恶不赦般的不孝举动,他们相信自己是爱父母的,但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渐次淡忘了那份感情,只剩下一个自以为爱的躯壳。

最后,从东京回到尾道老家不过10余天,老母亲便中风病逝。那段时间,东京的子女们还沉醉在此番对父母的旅程关照有加,足够他们回乡下吹嘘好一阵子的幻想之中。老人一生养育了三儿二女,人生最后一程,陪在她身边的也只有老伴和年纪尚小的小女儿。

葬礼过后,空旷的日式老屋里,老父亲形单影只。邻居大婶惋惜说道:“一个生活,时间过得很慢。”老父亲又是一笑:“会慢慢习惯的。”

被大女儿“赶走”的那天晚上,老父亲和移居东京的老友们喝酒,得知老友们也过得不好——他们的孩子们也是表面风光,实际上远不如自己想象中有出息;孩子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父母……曾经幻想的天伦之乐成了幻影,孤独感如影随形,只有在多年老友相见时才能说掏心话,一醉方休。

一个老友酒后哭诉:“没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弃你,没有两全其美的。

在《东京物语》修复再映版的预告片中,有一首悱句别有意味:

人生在世无可避免

亲子之间的羁绊

无限悲喜

虽然结了婚,但我一直提倡不婚不育保平安。婚姻,从来不代表爱和陪伴,对广大中国女性来说,更遑论从婚姻中获得照顾和扶持。婚姻能否成为你物质或精神上的保障,全看你自己是什么人,以及你碰上了什么人。生育,其中以“防老”为目的的生育,只是懒惰地把这份责任转移给后代,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投入了养儿,产出了老有所依。

投入的部分,随着物价飞涨、观念更新和环境恶化,早已水涨船高,进口奶粉、疫苗、上学、辅导班、成家前支持买房……这些年,父母为了帮孩子买房结婚拿出全副身家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的家庭,只需一场大病、一次事故就能被掀翻。即便如果一切顺顺利利,你的儿女回馈到你身上的,能有当初养育他或她时的几分之一呢?

而以“养儿防老”为名被生育出来的孩子,也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著过一本书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介绍了一种显著增加的案例——独生子女因父母需要护理而被迫辞职,最终自己也被拖垮。想拥有事业是痴心妄想了,祈求这场艰苦的拉锯战能速战速决才是现实。一个孩子能为年迈父母提供的资金和照料毕竟有限,所以更多时候只能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以及“你的爸爸躺在病床上,而你却在通讯录里”。

这两年来经济式微,流行于日本的“家里蹲”之风终于也刮到中国,“家里蹲”人数逐年微弱上升,年龄也在大幅度下降,他们不找工作,不出房门,像“隐形人”般存在于这个家庭和社会,靠父母的养老金过活。“一想到我们死后儿子怎么办,就担心得要死……”防老未遂,反成负担,这个连锁反应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

《老后破产》节目采访到的一位研究员坦言:“说到底,老年人的问题都能用钱加以解决。”所以说,能防老的,不是养儿,而是钱。书中涉及到的老人,不管是有后代的,还是独身的,除非自身有足够储蓄,否则都避免不了陷入老后破产的窘境。老人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干脆死了算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未来也将席卷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待到那时,他们依然有按时按量发放的养老金、不断与现实切合的生活保护制度和门类齐全的护理保险等,还有敢于报道这个濒临绝望的群体等媒体,而我们有什么?

《东京物语》的呈现方式是克制和隐忍的,但时至今日老无所依的现实是残酷和赤裸的。日本人自50年代开始就关注传统家庭制度的瓦解,而至今不少人却还在憧憬着生儿防老,未免过于乐观了些。不管你接不接受,家庭供养的形式都将成为过去式,“养儿防老”大概率来说亏大于赚(极端的垃圾父母除外)。纯粹因为爱孩子而生育,不求任何形式的回报,只是听过,至今我还没看过,反倒是在铲屎官和他们的“毛孩子”身上才能窥见这种传说中不求回报的爱。

世间的千百种感情,只有亲子之间的感情是最终必须走向分离的。生养孩子,就必须接受他或她将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不受你控制和摆布的个体,他或她的人生,只能由自己做主。如果接受不了,就别生了,也少做养儿防老的美梦。

作为奔三的一辈,我有理由也有责任思考父母以及自己的老后生活。不孝是无理的,养儿防老是无力的,剩下的,能做的,有哪些?

或者,我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原节子已经替我说出来:“放心,我不会让自己变老等。”说完,无奈一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