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完善读书&写作大学生活

你愿意用三五年时间,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吗?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465人  子诺不离

文/子诺不离

“一辈子太短,三五年太长,有些人就是耐不不住一个个漫长的三五年,结果一生如白驹过隙而事事无成。”这是前几天我在一位朋友的文章中读到一段话,感触颇深。

确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身心浮躁,总想着一夜暴富、一朝成名,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默默耕耘,用三五年的时间,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呢?

最近在看由美国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合著的《刻意练习》一书。书中的大量案例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进一步坚信: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那些在人前看起来的毫不费力,其实都是在人后刻意练习的结果。

所谓刻意练习,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我把刻意练习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1.刻意练习的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且有针对性的。

2.这个目标既不能轻而易举,也不能难如登天,而应该在你“用力跳起来才能摘到”的高度。

3.练习的时间必须足够长,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必需全神贯注,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4.练习的过程中你需要反馈,以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加以改进。这种反馈既可以来自于自己,也可以来自于别人。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师,无疑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发现,凡是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的,往往是有意无意中使用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凡是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的,恰恰是因为刻意练习不够所致。

比如说,我在读高一、高二的时候,虽然身处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却是班里的学渣,感觉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在中下游徘徊。可是到了高三,我的成绩却突飞猛进,并最终考进名牌大学。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我自己总结为三点:一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自身对考上大学的强烈渴望;二是加强自律,推迟满足感,从“先玩后学”改为“先学后玩”;三是改变学习方式,从原先的“上课后复习”,变成了“上课前预习”,因为带着问题学,所以每次上课都能全神贯注,不懂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又比如,曾经作为一名法律小白的理科生,我只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自学法律,却以全市(地级市)第一的高分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现称国家司法考试)。有许多人表示惊讶,有的人甚至说我的考试能力真强,仿佛我天生自带考试基因似的。但如果你看过我写的《从学渣到学霸,距离其实没有那么大》和《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这两篇文章,你就知道,我曾经经历过什么。

虽然那时我并没有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但我的学习经历恰恰是刻意练习的极好佐证。所以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能够理解作者说的那些话,哪怕是“心理表征”这种比较抽象的术语,我也容易理解,因为自己有切身体验。

“心理表征”是《刻意练习》一书中的核心内容,作者是这样定义的: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有点烧脑,是吧?让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容易明白了。

请问:看到“青梅”这个词,你有什么心理反应?

我想,大部分人的脑海里应该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样子圆圆的,颜色青青的,味道酸酸的,许多人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哈,这就是“青梅”在大部分人中的心理表征,所以怪不得曹操要用它来让士兵“望梅止渴”,呵呵。

但有些人对“青梅”的心理表征会比其他人更详尽、更细腻些。比如,在一位画家的心里,“青梅”不仅具有颜色、味道,还包含构图、光影等绘画技巧。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表征其实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心理表征有简单和高效之分。一个人的心理表征越高效,他对事物的洞察就越深刻,对规律的把握就越精准,对趋势的反应就越迅速。

科学研究表明,刻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你刻意练习的时间越长,你的心理表征就越强;你的心理表征越强,你的专业技能就越好。

好的导师可以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征。

跟大家分享下我多年前学习游泳的一段经历。

从小到大,我一直想学游泳,但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过,最多只能扑腾两下子。没想到,年龄一晃就过了40岁,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再不学就晚了,于是从网上找来蛙泳的教学视频,在家里一板一眼地自学,并在脑海里认真演练。自觉掌握要领以后,我就一个人到游泳馆开始实践。没想到一下子竟然游了100米,我有些洋洋得意。虽然游得比较慢,但我并不在意,毕竟才刚学会。但过了二月,我发现自己的速度还是提不上去,对照教学视频也找不到原因,无奈之下,只得花钱请了一位游泳教练指导。教练一看,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我蹬腿的动作有点偏差,但是由于我自己已经错误地游了一段时间,校正起来就比较麻烦,稍不注意,就会恢复原样。

从这以后,我就发现,凡是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打球等,最好从开始就请专业教练指导,不要奢望自学成才,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基础太差,无法自我监测,发现问题。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就是我在体育方面的心理表征不够高效。追究原因,是因为我上学太早(不到6周岁),加上身体本身瘦弱,在体育课上无法与班里的同学匹敌,久而久之,我就对体育不感兴趣了。

但是,对于读书、写作、画画、设计、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哪怕没有教练,我发现只要利用刻意练习的原则,还是可以自学成才的。《刻意练习》一书还为我们指明了具体的路径:首先辨别杰出人物,找到一个或几个榜样;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模仿他们,找出差距,加以纠正,并逐渐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除了心理表征和好的导师以外,影响刻意练习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独自练习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根据行业的不同,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的时间大概在3000-10000小时不等,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

那么,在这漫长的刻意练习过程中,一个人如何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热情和动机呢?

《刻意练习》一书也给出了答案: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不论是继续前行,还是停下脚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由。但有三点,我觉得是共性的,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要注意身体锻炼与休息。充足高效的睡眠和及时的休息,有助于你帮助高度专注。请记得把每次练习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如果你的练习需要超过1个小时,那么每隔1小时就要休息一下。

二是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不要只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防止进入自动完成模式。一旦某项事情已经驾轻就熟,你就应该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三是要拥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身边的或网络的均可。这些朋友能够理解你投入练习的努力,可以和你分享练习的秘诀,欣赏你取得的成绩,并且对你遇到的困难表示同情。一句话,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给你强大的精神力量,陪伴你在刻意练习的路上一路同行。

你,敢不敢用三五年的时间,找一个自己值得去做的事情刻意练习,换一个全新的自己呢?

读书、思考、行动,将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