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精髓(一)
之前确定了很久,这个系列想研究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视觉设计等等。曾经小编单纯的认为,交互设计就是画画原型,做一些页面的基本跳转等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等踏入这个行业以后,价值观彻底被颠覆了,有没有!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慢慢学,慢慢做....
《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交互设计之父cooper大哥的,交互设计鼻祖级别的经典教材,好奇之余,翻看了豆瓣上面的评价,不禁为其好口碑而折服,于是兴致勃勃的啃起来,读完之后,只想说:经典就是经典啊,希望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再次阅读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会。
深入浅出的翻过之后,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1、工作分配过于专业,用户研究只负责研究,视觉设计只负责设计
在工作中,常常市场研究和用研把研究结果隔着窗户扔给了设计或者程序员,对着冷冰冰的用研报告是很难能设计成用户想要的产品的。解决方案就是设计人员参与到用户研究的过程中,与用户进行直接而广泛的接触,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也一定会让用户所喜欢的。让设计人员参与用户研究,设计人员可以参与用户访谈过程,并做一下访谈记录等。
2、表现模型,实现模型,心里模型
这三个概念首次在这本书中进行定义,先解释一下这三个概念的意思。
表现模型:设计人员将产品的功能展示给用户的方式。
实现模型:程序员用代码实现功能的细节。
心理模型: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看电影的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放映机是如何工作的,只知道在大屏幕上投射出移动的图片而已。于是,产品表现模型越接近于心理模型,产品越容易使用和得到用户的理解。同理,用户的界面也应该基于心理模型设计,而不是程序员的表现模型,这同时也印证了第一点的观点,设计人员要参与用户研究过程中,才能体会用户的心理模型。window系统也偏向于实现模型(刚刚开始小编不信,于是偷偷的试了一下,微软公司真是百密一疏啊)把文件从C盘拖到D盘里,原来的目录里面的文件不会被删除,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拷贝,而这是按照实现模型来设计的,计算机底层的文件系统也确实是这样的;然而在同一个盘里,把文件从一个目录拖到另一个目录,原来目录里面的文件被删除了,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移动”。于是我就懵逼了,同样是拖动文件,结果为什么会不同,求科普,在线等,急.....
3、新手、专家和中间用户
在同一个界面满足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的需求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比如网站的帮助中心,帮助中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用户提供参考,却不适用新手,对于新手,他们需要的是概括性的东西比如网站的使用流程,全局的界面导航。
4、人物角色在产品开发中起到的作用
弹性用户:用户一词并不精确,团队中每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为了迎合团队中强势者的观点和假设,用户一词很容易扭曲变形,此时,用户则变为弹性用户,为避免这种情况,人物角色则起到了统一团队成员对用户理解的作用。
自我参考设计:设计者或程序员会将自己的目标、动机及心智模型投射到产品的设计中,经典的就是程序员基于实现模型的产品,应用的是自参考的设计,对于这种产品,程序员很满意,能完美的理解产品的工作方式,但在用户中却很少有同样的感觉,于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经常问“mary(人物角色名字)会经常进行这种操作吗?她会进行这种操作吗?”
5、基于网页的web应用和客户端桌面应用
在产品前期设计中,我们常常会评估产品要设计成web应用还是桌面应用?而评估标准就是我们产品提供的功能是用户偶尔使用的功能,还是每天频繁多次的使用,如果是偶尔的话,就无需再电脑桌面上面安装软件,在浏览器上面访问就能满足了。这不禁让小编联想起最近大火的微信小程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大家手机应用日渐臃肿的状况,人们只想偶尔使用一下这个app,却不得不把app下载并安装,造成手机内存不足,卡顿等情况,微信小程序本着用户用完即走的宗旨,在这里,小编大胆的做个类比,如果把手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微信小程序就类似电脑浏览器,而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每一个产品就相当于电脑浏览器上面的web应用,从中就可见微信的统治手机的野心了,大家自行慢慢体会。。。。
6、提供非模态的反馈
当程序需要为用户提供信息或者反馈时,可以有多种反馈方式,然而最常见的就是在屏幕上面弹出一个对话框,这种技术就是模态的,在返回常态之前,也就是用户能够继续任务之前必须处理(关闭对话框)。其实在不破坏用户的流的情况下,通知用户更好的方式就是非模态的反馈。例如,在word2003中,如果你想统计文档中有多少个字,必须从菜单中单击“字数统计”,然后出现一个对话框,你必须关闭这个字数统计对话框才能继续接下来的工作。但是word2007中,字数信息 被非模态的显示在窗口的左下角,用户在编辑文档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文档字数信息。
小编纠结了好久,需不需要给文章加配图,但是考虑到类似这种知识分享的总结类的文章,为了不打扰读者的“流”(毕竟文章配图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还是去掉了文章配图,据说真正的好文从来都不需要配图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