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文社科

看书的两大价值取向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122人  故紙堆裏寄此生


读书:为生活;为学术。


怎样读书

——我的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观

美国新批评派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其《精致的瓮》这本书的序言里曾为自己的理论观辩解:

对于本书的目的会招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对意见,那就是我在讨论诗歌的时候很少把历史背景因素考虑进去。尽管对于这种「指控」最完满的答案只能由这本书自己来回答,但是现在我还是想抢在一些误解之前来解释一下。如果文学史在行文中没有被强调的话,那并不是因为我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把它考虑进去,而是因为我的某种担心,如果我们过于将诗歌归附于它的母体的话,那还剩下些什么呢?

在布鲁克斯看来,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那些从作者的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产生的根源,或者从读者的角度研究作品的影响的都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

布鲁克斯在这里的文学批评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的文学研究视角——文本中心论。我的一切文学批评都是在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

何为「文本中心论」?

它主要分为「娱乐上的欣赏」与「学术上的研究」两方面。

娱乐上:文本本身、读者;

学术上:文本本身、时代、作者、读者(历代批评家与自己)……


一、娱乐上的欣赏


每当翻开一本新书时,我首先读的不是该书的序跋或刻意查看一下作者的相关信息。因为我不想先入为主把这本书的基调定下来。等到把全书读完了,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除非我要写论文或做相关文学研究活动)才会阅读相关的批评文献,从而了解作者或其他批评家对该文本的看法。

每当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我会主动把这篇文章的作者「忘掉」,把这篇文章出现的时代背景「忘掉」,让自己尽量不带一点「成见」去阅读文本,只关注「文本本身」。通常的流程是:直接看文本正文,由文本直接得出阅后感受。只做「娱乐上的欣赏」,不做「学术上的研究」。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看书的目的到这里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古为今用」。其实我们读古书的终极目的也在这里——汲取前人智慧,经世致用,为当下服务,为各自的生活、人生服务。至于其他「学术上的研究」只是顺遂个人的志趣、整理继承古代典籍、聊以慰藉如寄人生罢了。比如:你在讨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归属问题、论证这首诗歌的主题意义、或比较两位作者的文章风格……仔细想来,这真的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当我们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然后遇到外国侵略祖国时,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底能立刻生出一种强烈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之情就对了,使旅居海外的国人恨不得马上出现在母亲身边,使坐在校园内的书生愤而折笔从戎,使腰缠万贯的富豪眉头不皱直接「毁家纾难」……(当然这几乎不可能发生)读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算完满了。至于「天下」指的是整个国家还是「一姓王朝」这等「学术性」问题其实是没必要的。又如我们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我们读完这首诗时,若能够在枯燥重复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就对了。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敬业乐群,偶尔仰望星空,这不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吗?至于「远方」指的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赢得地老天荒的爱情」、「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还是其他「学术性」解答,有什么用呢?我们只需要从中体会到:一种坚定的人生态度就对了。

我们再来看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先从消极一面来理解: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换一种角度理解,「在明天到来之前,作者可能并不幸福」;「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可能作者之前过得很艰难,为了不让亲人为自己担忧,于是想告诉他们自己很幸福」并且这个幸福是「闪电」般的,转瞬即逝;为所有的陌生人祝福,连用三个「愿你……」,这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因为现实正好相反:大多数人都不会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也不会「终成眷属」,人们在尘世也不会如期「获得幸福」。而对于作者自己则「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隐约传达出一种「伟大的孤独感」,尘世有尘世的幸福,而自己只愿意去追求深藏心底的「大海」,至于「大海」象征什么这等「学术性」问题,作为一般读者就几乎没有必要去臆测了。

我们再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开门见山,直接定下一种情感氛围——一种主动追求幸福的昂扬姿态。接着脚踏实地「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偶尔「周游世界」。

接着把自己的「幸福」告诉亲人以及自己不认识的所有人,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

「幸福」在不同人之间不断地传递,世间万物仿佛也因此「幸福」起来,作者为自己遇见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上「温暖的名字」,为每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祈愿祝福,希望他们也能心想事成。最后希望自己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健康、乐观、向上的生存状态。


二、学术上的研究


如果在学术上,我就不会这么强调「读者接受」,通常的流程是:文本本身、时代、作者、读者(历代批评者及自己)……在这里我依然会在阅读文本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研究,文本本身深处的「意志」几乎贯注了作者的「价值观」,古今名人无不如此。接着就在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文学的「外部研究」,特别是作者本人的言行。不过总体的审美原则为「真」。强调对文学作品正确、忠实的理解,追求一种「历史的真实」,即无限向作者的本意靠近。

比如:唐张籍的《节妇吟》一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们初读本诗,很容易了解到:这是首诗写的是一个忠贞的妇女含泪拒绝男子热烈追求的事情。最后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如今也常常被后人用作情意相通的男女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情感状态,「相见恨晚」、「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但是我们稍微一查相关资料就会知道这不是一首「爱情诗」,而是一首「政治诗」。本诗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显然这是写给李师道的。

李师道(?—819),唐朝地方割据军阀,高句丽人。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衰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当时藩镇节度使竞相使用各种手段拉拢有名的文人和官吏,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据,自然会坚决拒绝李师道的拉拢。于是作此诗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

以上事例就是我的「学术上的研究」。如果只是为了「娱乐上的欣赏」,我就会借文本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几乎不会去管作者、时代等文本以外的影响因素。

23:20

16.12.21

上官清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