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2021年年度写作读书营 430天一起读写作 打卡 拿奖学金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1-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荔枝_8b1e

齐帆齐微课年度写作营第19篇(1624字),累计24761字。

这周有一个主题是写一位文友,我平时就是一个社交需求特别低的人,平时上网时间不少,但是在社交网络上和他人互动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友”。上次听到齐老师说,在这个流量经济的时代,想做作家就得学会营销,懂得引流,走出去,让他人看见你;这个社会不缺会写作的人,没有流量普通人做作家是很难的。我深以为然,但是我现在不打算改了,平时每天学业压力非常大,写作对于我而言,是生活记录的一种,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这里。为了完成任务,我今天上网收集灵感,“文友”,那我就写一写从小到大一直关注的一位作家,是我的同龄人,她的优秀一直给我阳光和力量,她就是蒋方舟。

我对蒋方舟的了解始于高一的时候,那时我们学校有一本《少年写作》的杂志,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是蒋方舟,介绍她是中国少年作协主席,7岁出版第一本书,我简直惊呆了。我7岁的时候还没有上学,一个人都不认识,人家已经出书了,天才呐。蒋方舟从小到大,一直非常优秀,出了非常多的书,本科就读清华大学,一毕业就任职《新周刊》副主编,是同龄人中既聪明又努力的青年作家,博览群书,妙笔生花,是我渴望成为而又没有能力成为的那种人。

她的微博记录着她的一些日常瞬间或者某一点读书感悟,可以看出她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突然有一瞬间我get到:现在的我是我人生中唯一有机会向成为她这样的人而努力的时候啊,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呢?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我的生活没有那么浮躁和复杂,我只要珍惜时间,用心体验就可以了。

蒋方舟说:

社交媒体上传播着同样的情绪,“逃避是有效的,废柴是快乐的,成功是不属于我的,自私是正常的,没关系,我们都一样。”于是我们沉浸在一种自我宽慰之中——真实的自我就是最好的。因为已经做了自己,所以不必做更好的自己。那么然后呢?然后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漫长的自我生产:自我观察,自我定义,自我描述,自我制造,自我鼓励,自我表扬。这带来的并不是无边无际的快乐,而是无边无际的迷茫和痛苦。

虽然没有人真正喜欢无能而弱小的自己,人人都想做一个强大的人,但是这样的反思和看见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就算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只是调侃或者自黑,但是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逃避的情绪中。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是有的人走上了正确的努力之道,有的人还在被情绪牵着走。

我个人的感觉是:我的人生很失败,30多岁的我还来读博,娃还要麻烦父母带,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未来也看不到光明,人生非常失败;我还发现我性格上有很多的缺点,不善于社交,对这个世界没有太多的欲望,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想要改变。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

关于“做更好的自己”这个问题,蒋方舟还有一条微博说,她的大学同学,在清华读学建筑,后来又去了哈佛学建筑,后来去了美国建筑事务所工作,现在刚刚回国。他是她认识的最好学、最有执行力、且生命力最旺盛的人。大部分人年近三十的时候,都不得不面对“自己是个平庸的人”的可能性,这个同学是她认识的少数依然中二地以“成为更厉害的人”为目标而生活的人。

这又是一条戳心的微博。跨过三十岁这个门槛的时候,我们都终于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以前学习成绩好,总觉得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读了大学,走出农村,后来又考上硕士,又超出了身边一大批人,而最后呢?你不过就是过着再不同不过的生活,做着一份简单的工作,养家糊口,和一个平平无奇的人结婚,生儿育女,工作上偶尔还会有庸俗的烦恼,收入不高,日子一层不变;你想过改变,可是你无能为力,最终你接受,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可能性。

能够坚持“成为更厉害的人”是多么纯粹而美好的事情。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来读博?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吗?我始终没有勇气承认这一点,因为能力配不上野心。但是蒋方舟不是说了吗,这样想法的人是中二的,就让我在中二的道路上走得时间久一点吧。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心甘情愿”的满足感,尽管常常事与愿违,但是还是值得一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