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学习

第1季【观书有感】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余映潮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关键字

      文/张永刚


余映潮老师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文言文因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历来被国人重视;但又因其年代久远,特别是与我们的青少年“代沟”甚深,故而不受欢迎。这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更让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头雾水,摸不着门。

  最近研读了《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一书,倍感受益。如严冬暖阳,又似盛夏凉风。

  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追求八个字:实、活、细、雅、趣、美、丰、新。我在研读学习的过程中,也摸索到了余映潮老师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关键字——

  简。余老师课堂的导入都很简洁。没有铺垫,没有蓄势,更没有牵强附会的勾连。总是开门见山,大道至简。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咏雪》……

  同学们,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同学们!现在上课,我想听大家读书的声音。

  ……

  简单的导入,直奔主题。自己在教学时,总是想设计导入,有时是音乐,有时是图片,有时是故事,有时是谈话……好像不设计导入就不敢叩开文言之门,好像不设计导入就不是语文课。“简”是一种能力,“简”是一种实力,“简”还会成为一种魔力。只有深厚的底蕴,才能简洁,才敢简洁。

  丰。听起来很矛盾,但这就是余老师文言课给我的第二个最突出的印象。他的文言教学,有资料的补充,有多样的朗读,有扎实的翻译,有知识的传授,有方法的指导,有语言的品味,有手法的分析,有思想的提升……四十五分钟,好像在他的掌控下得到了延展,从容淡定,一环一环,娓娓动听。

  课堂上的丰富来源于课堂下的丰厚。余老师说,名师都是在校外产生的。没有校外的广博积累,没有校外的潜心研习,没有校外的沉静思考,又怎会有课堂上的从容与优雅!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

  实。世间一切事物最怕华而不实,余老师的课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却又实实在在,字词句段篇都落在了实处。

  他的课堂永远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请大家读屏幕上的材料。

  我先要听大家读书,要求是大声地读。

  别把眼睛睁那么大,要放开的是我们的嗓子。老师告诉你们怎么读,要掌握技巧,读出叙事的语气。

  ……

  他的读形式多样: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大声读、演读、带着各种情绪读。

  他的读要求明确:用停顿读出文章的两个层次,用你的语气、语调表现出两个人的活动,用叙事的语气读得慢一点,像讲故事一样读。

  他的读中有理解,有感悟,有训练。

  他的课堂注重基础的夯实。

  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材料,读起来吧!

  下面我们要重点理解这十个字词。一起来读一遍。

  这篇文章太好懂了。看看大家讲的是不是跟老师写的一样。一起读。

  ……

  重辅助材料的积累,重文言字词的理解,重文言课文的翻译。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应该关注的地方。

  他的课堂重视学习的落实。

  下面老师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做好笔记。

  思考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美,阐释一下。静思两分钟,我们交流。

  同学们,我们把这课的读书笔记读一读吧。

  他的课堂注重方法的指导。

  我观察到你们的习惯很好,就是静思的时候也在动笔。

  比较,是很有力的方法。先是寻觅、分类,然后还要诠释,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很辛苦。

  “峡、岩、嶂、巘、峻”,这些带“山”旁的字表现出三峡山多的特点;“沿、溯、湍、瀑、漱、涧”,这些带“氵”旁的字,表现了三峡水的独特风貌。

  ……

  这样的课堂脚踏实地,这样的课堂朴实厚实。


余老师的课堂

  美。美是余老师课堂的最高境界。他的美不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清幽的山间墨兰;他的美不是壮阔的长江大河,而是潺潺的小溪流水;他的美不是雄浑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雅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的美在于课堂展开时思路清晰,设计精巧。

  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既是课堂的思路,又是教学的抓手。

  一课四学——一学:识文词;二学:知文句;三学:诵文章;四学:赏文笔。由浅入深,由“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学”,还有课堂上渗透的“文化”,真正落实了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初读神话,了解一种文体——趣读神话,积累文言实词——美读神话,领悟情感情节——品读神话,探究主旨内涵。板块的精心设计,本身就是语文,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

  他的美在于课堂小结用语典雅,沁人心脾。

  “山不”句山水起兴,仙龙为喻。

  “苔痕”句写静为动,情景交融。

  “谈笑”句虚实结合,以客为主。

  “南阳”句妙用典故,暗写志向。

  “孔子”句巧妙引用,画龙点睛。

  全文叙议结合,托物言志。

  莲——文学的美、形象的美、品格的美、抒情的美。

  作者写景,采用了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画面连绵,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美的语言,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传递。

  他的美在于对文言文“文学”“文化”的尊重。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他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文章是指其功用,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余老师的文言文课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余老师设计“从这篇文章读出了……”这一话题,基于人物对话,在一进一退,一怒一引的细品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人物。对元芳的形象分析,除了认可他的孩子气、才气,也认可家庭教育及其父陈太丘对他的影响;对友人除了批评他的言而无信,也肯定了他率性的自然本真之美。这使得“读文识礼”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启示,这堂课在无声中就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诫子书》中有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之语,余老师对学生又何尝不是溢满期盼之情呢?在整堂课中,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了余老师对大家精神的感召。学生们读得起劲,余老师讲得动情。老师、学生都像穿越了千年,和诸葛亮直接对话,文化的传递已浸润心田。

  在教学《夸父追日》时,余老师精准地抓住了“弃其杖,化为邓林”一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作品的美点:夸父的精神之美、神话的寓意之美、想象的诗意之美、手法的浪漫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都融入了这美美的课堂。


余映潮老师

  阅读余映潮老师,更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但是,我不灰心。

  正如余老师所说:在追求优雅、高效的教学境界之中,我们的教学技艺会逐步得到提升并慢慢地成熟起来。

  我愿追随者大师的脚步,努力攀登,力争让学生们享受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