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小事谈写作原创文字集

作者揭秘:如何写出“畅销深度好文”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856人  非凡的希瑞
作者揭秘:如何写出“畅销深度好文”

业余写作三个月来,我大多数在简书发布的文章都被推首,其中一篇更是获得了600多个喜欢,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已经非常知足。可毕竟是业余写作(在职一家集团管理层,还兼具三个小可爱的妈咪一职),很惭愧地,我一共只写了三万多字却获得 1000多个喜欢,承蒙读者厚爱、诚惶诚恐,借此机会对简书编辑和读者深表感激的同时想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出来以飨同样爱好写作的读者朋友。

许多热心读者给我留言“文章有内涵、有深度”,虽然我自知挖掘深度的过程极其烧脑,而且还不足够深、足够透,可为了感谢读者,今天我想阶段性地就这个新手们都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写出深度好文”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薄见。

毋庸置疑,既有深度又广受欢迎的好文一定是所有写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娱乐八卦文,而是可以让人不断转发、收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任何时间、年代看起来都不过时的文章。比如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的文章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流传。

1. 观点新颖

大家都知道找一个别人没写过的角度之重要,可为什么很多人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平乏无味老掉牙,让人提不起兴趣阅读?主因是个人阅读量有限,作者并不知道这个观点早已被写过多次了,反而认为自己的观点很新。最后事与愿违。

在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否新颖,且一时半会儿又增加不了阅读储备量时,如何知道自己写的观点是不是陈词滥调?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观点输入百度,看看有没有被写过。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再自恋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多么绝妙。第二,通过阅读同观点文章可启发自己发现一个新的角度。

另外,我的建议是寻找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来论证一个大多数人都常忽略的道理。

这就需要悉心地在生活中去观察。比如我挖掘的这个:“减肥‘反弹’根本不存在,只是没有坚持而已。”从这个切入点来证明一个真理“世上没有一劳永逸”。

这个切入点很小,道理也简单,可我在百度搜,写的人却几乎没有。大多数还是写的“减肥反弹后怎么办”这样的观点,少有人发现,对于减肥来说,“反弹”一词根本不应存在。

生活中,大家往往会忽略一个浅显的真理。现在我们把这个真理再次通过例子呈现,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逻辑严谨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逻辑不严密会怎样。有篇文章题目是《女性只恋爱不结婚会怎样》,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女性一生只恋爱不结婚,生个孩子就是幸福的,所以女性根本不需要结婚。

我看了之后,留言:作者应该还没结婚生子吧?作者回答:是的,我才21岁。

大家看出问题了吗?

我又问:不结婚如何解决人的情感和生理孤独?作者:可以一辈子恋爱啊。

那就是不停地更换男朋友咯? 这样真的会有幸福感吗?殊不知,女人的天性是追求安全感的。违背天性的事情绝少人会感到快乐。且人的情感、样貌、思想都是动态发展的,并不是如恋爱那一刻停滞不前。另外,孩子怎么看待妈妈不停更换男人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又是什么?孩子将来的老师、同学、家长会如何议论?

接着我又质疑了她文章的第二个观点:男人可以想什么时候来看孩子就什么时候来,所以孩子是拥有父爱的。

可是这个观点的前提是否应该先确定一下:这个男人也同样是一辈子不婚,否则他老婆不管吗?

看看小龙女就知道了。

并非说作者没有经历过就不能写,而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也没去做过大数据调研的情况下写出的观点漏洞百出,不能令人信服。

虽然任何观点都有被表达的权利,但作者要尽量做到行文没有大的逻辑瑕疵。

文章100%严谨不太可能,名人名言也有人挑战。但要尽可能地多调研,或多看相关调研数据,从而把所有能想到的漏洞都围追堵截,这样才能做到逻辑严谨。

如果一个例子举出来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真实情况,而只是少数人的选择,那就不该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拿来使用。

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一定带有一定普遍性,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用特例去论证极易被驳倒。

为了写得好,必须充分地掌握题材,必须对题材有足够的思索,以便清楚地看出思想的层次,把思想构成一个联贯体,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做到逻辑严谨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写文章之前要列好提纲。

接下来以我的一篇《奢华大牌包为什么极少设计拉链》为例,谈谈如何列提纲会使逻辑严谨。

这篇文章以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来讨论安全感与信任的关系。

列提纲时,我考虑到了文章的层层递进关系,力求做到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令读者感到文章有层次和深度。

作者揭秘:如何写出“畅销深度好文”

写内容之前,先标上这些小标题,整篇成文后再删掉。这就好比画素描,先铅笔打底,即将完稿时再把铅笔打底用橡皮擦掉。

3. 理论支撑

大多被称为“深度好文”的文章里都有一个理论或者定律插入。否则通篇作者自己的想法很难撑起一篇“深度好文”。若作者是个小萌新,人微言轻,大咖的真理暗中支持就更加有必要。

人都不爱听大道理,要听也听名人的道理,怎么会爱听我们一个普通人的道理呢?除非我们已是生活中的model, 其他方面比较成功,否则,插入理论尤为必要。

何为理论?就是系统学习的书籍里面的公式定律。举个例子,我们平时读的心理学畅销书籍和我们读心理学研究生书籍有很大区别。研究生书籍里面有很多理论定律,却少有娱乐性;而心理学畅销书却趣味十足,读起来意兴阑珊。

比如以下理论都是经常被用在文章中的:吸引力法则、马斯洛需求定律、鲶鱼效应、婚姻价值匹配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男女需求定律、破窗理论、彼得原理、手表定律、羊群效应、二八法则、木桶定律、凡勃伦效应、蝴蝶效应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碎片化阅读不能让一个人变成一个真正文化人的原因,碎片化阅读所缺少的是系统的“知识架构”。就好比一个人有一副骨头架子,没有这副架子,填充任何脂肪、器官都立不起来。这个架子就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这篇《为什么不爱发脾气的女人更容易让男人成功》就是依托“能量守恒定律”这个骨架来撑场的。

大部分畅销文,如果没有理论支撑,共鸣之后生活仍然归于原样,不能让读者获得任何实质帮助。这样的文很少能成为一篇深度好文,更难做到源远流长。

4. 引发共鸣

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有两个要求。

首先,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关于这一点许多大文豪有话说。

马克•吐温: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希奇;但这是因为虚构的故事必须符合可能性,而真实的事情却不必顾及这一点。         

冈察洛夫: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叔本华: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其次,故事性强的。

除了理论插入外,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穿插其中会让文章瞬间有了血液和温度。自古以来故事会、小说都是远远畅销于其他书籍的。因为故事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作者的真实故事一定也是别人发生过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产生共鸣自然而然。

另外,在写文章之前做一个调研。看看我们这个想法是否能获得身边朋友的认可。如果写之前就得到许多人的否定,那引起大多人共鸣的几率就比较小了。只因我们身边的小群体就是广大阅读者大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一个故事,讲故事的人不同,故事也不同。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水平。

举个例子,分手故事里的女主心情该如何讲述?

第一种:

“我酗酒、抽烟、开趴,让自己堕落,他会不会心疼的回来找我?我上班、睡觉、失眠,我开始发现,他原来是那么重要。我愤怒、悲伤、哭泣,但我知道,如果他不在乎,这些都没有用。我终于想通,有些人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这种是纯情绪式的宣泄,平白清淡,过目即忘。

第二种:

“一年后再见,我们相对而坐,他问我过的好不好?我说,好,很好,真的。胃药放在桌子下第二个抽屉,房门钥匙要再配一把备在包里,每月1号交电费。公交卡在楼下便利店可以充,牛奶一次喝不完要放到冰箱保鲜层,窗外马蒂莲不要浇太多水。你走之前说的,我都记得,我怕忘了,就没人提醒我。”

这种表述全篇悲伤却不着一字,画面感强,印象深刻。

第三种:

王家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东西上面都有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终于在一家便利店,让我找到第30罐凤梨罐头。就在5月1号的早晨,我开始明白一件事情,在阿May的心中,我和这个凤梨罐头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表述抽象且及富画面感和语言艺术,悲伤至深,道出了人生哲理。

厉害吧?把故事讲好的同时,还告诉了读者一个哲理,让人绕梁三日,实属一篇佳作。

5. 结尾升华

结尾为什么要升华?

结尾的升华是画龙点睛,结尾的升华是小情绪化为大共鸣,结尾的升华是正能量的提炼,结尾的升华是拔高文章境界的必要条件。

所以,结尾升华重要与否,可想而知。

举例,我女儿开学写了一篇军训的文章,说的是她与几个同学由于人数超限在汇报演出前被教官刷了下来,她非常难过、失落。

通篇行文心理描写细致感人,我看了都感到难过至极。从文字驾驭角度来说,算是一篇上乘佳作。

可当她问我,此文能否被选中展示到校网,我给了她否定的回答。

她问怎么办,重写吗?我说不必,只需要结尾加几句话就可以。

于是,她在结尾添加了这样一段话:

“虽然我没能参加汇报表演,但我的心仍然跟随着大部队一起舞动。他们在台上卖力演出,我在台下奋力呐喊,我们班从来都是一个整体,我为我们班感到骄傲,班级也因我的呐喊助威而愈发闪耀!”

结尾的升华把自己的小情绪包裹在了大家的大共鸣和正能量之中,可彰显出文章的境界。

最后,我总结写深度好文的架构供大家参考。

热点内容、一件小事、一个社会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 背后隐藏的独特视角 + 理论支撑 + 解决问题 + 结尾升华 = 深度好文

其实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人识字,人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透过文字,读者可知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充分展现在自己的文字中去尽情地感染、带动自己的读者实属一件人生乐事。


作者简介:

非凡的希瑞,佛学素食倡导者,博士,英语零基础百天学会法发明人,曾服务于世界500强美资企业多年,现任国内某教育集团副总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