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觀念│ 為什麼你沒辦法同個時間處理多件耗費許多腦力的事情?
本文首發自熱寫企劃
多工運行是很多人渴望的能力,但是多工帶來的常常是品質下滑,什麼樣的情況多工是可行的,什麼樣情況建議專心做一件事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認知負荷。
概念:認知負荷
在認知心理學上,認知負荷指的是人的工作記憶有一個心理負荷的總量。也就是說,人在同時間內的使用大腦是有上限的,當你把腦力都集中在某件事上,就無法兼顧其他事。
怎麼說呢?我們用駕駛與朋友的事情來舉例。假設一個人的腦力有10分,當駕駛在一般路況下可能用6分開車,4分與朋友互動。然而當車況不好的時,為了保證全車安全,他可能需要10分力來注意前後方來車、行人或對車子的掌控,對於朋友所說的話當然是一句都無法也不能去注意了。
澳洲教育心理學家John Sweller於1980年代提出認知負荷理論,他把理論中的認知負荷分成三種形式,內在、外在、增生,這三種形式能讓我們理解自生大腦的局限,進而從中改善。
1. 內在認知負荷:受事情的難易程度與個人本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影響
以上兩個因素影響導致同一件事對不同人有不同的認知負荷量。例如,事情性質越簡單,該件事對個人的認知負荷越少;個人具有較豐富的專門知識,他對這類型事情的認知負荷也較少。
2. 外在認知負荷:來自於事情以外的干擾
也叫無效認知負荷,是指那些與事情本身不相關的元素指分散了我們的腦力,例如寫作業的時候被通訊軟體的吸引、做大專案時分心在日常作業等。
3.增生認知負荷:來自事情以外的協助
與外在認知負荷類似,都是跟事情本身無關的元素,但卻是用來協助我們處理事情本身的元素,例如學習時的舉例、類比,或是幫助專心的音樂等等。
小結:如何運用?
一個人的認知負荷總量有限,即
內在負荷(事情難易度*個人專業知識)+外在負荷+增生負荷=固定值
在難易度固定的情況下,想要把一件事(工作、學習)做好做滿,可以透過
- 調整事情本身,將他分段或結構化或加強專業知識,降低內在負荷
- 降低外在負荷,減少無關的資源浪費或干擾
- 大大增加增生負荷量,利用“對事情有益”的資源,如環境、類比思考、比喻等等。
- 最後,增加認知負荷的固定值,良好身體狀態、情緒平穩或冥想打坐
回到人能不能多工這個問題,人能不能多工?當然可以,但如果想要保持每件事的品質,就需要考慮每一件事的負荷總和是否會超出你的最大值。你想邊做家事、邊聽音樂、邊跟朋友臉蕭維?行!因為這些的負荷相當小,遠遠未達到你的極限;想要邊學英文邊看論文?這就要看你的英文程度與對論文的專業知識水平了。
寫在最後
如果你有看過我前一篇文章,可能會覺得有些既視感,那是因為工作記憶的概念是脫胎自認知負荷理論。對我來說,了解一個概念後,再去深入概念的源頭,能更有效的加強這些知識集組(Chunk),進而建立更大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