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Yura绿萝-陌生感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陌生感是一种对某个本该有熟悉感的事物却并没有熟悉感的体验。
陌生感来自与心理期待对比后的落差——只有当我们预期自己应该对某个事物有熟识感却发现自己并不熟识那个事物时,才会产生陌生感。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确定自己不认识某个人,通常就不会产生陌生感。只有试图去认出来,却发现自己并不认识时,才会产生陌生感。如果我们想唤醒别人的陌生感,就可以问他“你看看这个人是谁”,这样对方会默认自己应该见过这个人便去试图识别,但尝试之后发现无法识别出来,从而产生了陌生感。
陌生感在身体上的反应是一种轻微的警惕状态:肌肉会有轻微的紧张,眼睛会更警觉,胸区有点收紧,身体上部稍微向后倾斜。似乎没有哪个意象对应着陌生感,但我们看到某些意象时会伴随着陌生感。
六个月左右的婴儿能比较清楚地识别出人与人的相貌差异,会产生最早的熟悉感和陌生感——母亲和其他家里人会带来熟悉感,其他不认识的人则会带来陌生感。陌生感会唤醒恐惧和害羞,从而使得这个年龄的婴儿回避陌生人。这种对陌生人的识别可以算是广义的陌生感,能激活本能的回避反应倾向。
陌生的环境同样会令人产生恐惧,因为如果人在陌生的环境遇到危险就会更加难以逃跑。如果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到困难,就更难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勇敢一些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或是与陌生人相处时会更多地进行探索,从而让环境和人显得不再那么陌生;胆子相对比较小的人则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以及和陌生人相处时更退缩,从而更久地保持陌生状态。
由于探索本身是有危险的,因此勇敢未必总是好事;但探索又会减少陌生感,能让以后的生活更加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又是好事。可见,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同样,害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也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673393/633fb396f000ff71.png)
我小时候经常会经历陌生感:
1)之前爸爸妈妈带着我在上海生活,大约4岁左右回家上幼儿园,刚回家的时候不认识家,也不认识奶奶,尽管仿佛是亲人,但是就是很陌生,那个时候家长就跟我说“奶奶家都不知道吗”,我有空的时候去家的周围溜达,来体验在这股情绪里面,不知道奶奶家有大狼狗比我都高,扑我身上,给我吓哭了,后来家才慢慢变得熟悉。
2)大约5岁左右,在老家坐在门口晒太阳,那个时候爸爸还在上海上班,有一次,爸爸远远地走回来,我脑海中想的是,这人是谁?为什么笑?我认识他吗?
3)大约小学4年级左右,一个晚上,一个女的突然打开了房门,我愣了一下,大约过了10秒意识到这个是妈妈回来了。
4)每次在街上遇到亲戚、妈妈的朋友,妈妈总是很着急地对我说:“这个是xxx,赶快叫,xxx你不认识吗?”往往这个时候我都很自责,我根本不记得这个人,为什么我老是记不得。每次 遇见什么熟人,我都假装不认识,看不见,实际内心焦虑。后来长大了,觉得家里要是有个家谱就好了,我能提前背上,然后下次看到的时候,不用妈妈提醒我就能认识。后来随着我去外地上学,没有这种情景了,也就不了了之了。再后来每每想起,我都觉得奇怪,很多人两三年见一回,我为什么会记得?不记得才是正常的。
5)大约5年级左右,有一个亲戚来我家,我会立马躲起来。因为家里人都认为我认识,我很讨厌和这种大家都认为我认识,实际上我不认识,但是却要表现出乖巧听话、热情好客的样子,我根本不认识或者不熟悉,不喜欢对着陌生的人装出客套和假熟悉,这时候会体验到尴尬和陌生感。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经历过跟我一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