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茶点微小说故事

劝架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H细泉

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劝架算不算一门行当?如果算的话,这还真是一门技术活。劝的好,可以化干弋为玉帛,最终赢得个皆大欢喜;劝不好,不但不能灭火,还会火上浇油,更甚者还会引火烧身的。

倘大的刘村,东家长西家短,吵吵闹闹的事经常有之。有了吵架的事,必生劝架的人,这就好比五行八卦中相生相克一般。

要问刘村劝架谁属第一?当然是我炎松伯了。假若劝架真的能成为一门手艺,他决对称得上大师级别了。不信?没事,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村西头的永启大哥平时好玩点牌,加之脾气又爆。这一日中午正黑着脸,一声不吭有气无力的回到家里。永启嫂子刚刚准备做饭,见到这死鬼回来了,便没好气的挖苦道:"你回来作什么呢?那打牌不就可以当饭吃嘞。"

永启上午本身就输了钱,并且还为了一局牌,差点与桌对面的打起来。正窝着一肚子火没去发呢。

"老子打点牌你也管,一上午不晓得做什么东西,饭到现在都没弄好!"永启大声呵斥到。

"我大清早就起床洗衣裳,还给你们一家子做早饭。上午还到地里锄了一上午的草。你倒好,一丁点事都不做,还对我发脾气。这日子没法过了!"永启嫂子也象点着了的炮竹一样回应着。

"不过就不过了……"永启嘴应的同时,手也没闲着,一只饭碗"砰"的一声结束了它的使命。嫂子一看哥摔起了碗,也没示弱,立刻操起了一个盘子,向屋外扔去。

俗话说得好,一张床上不睡两样的人,没想到这夫妻俩都有这嗜好。你一张盘子我一只碗的比起赛来。

这噼里啪啦的响声,惊动了屋前菜园里的永启他妈。老太太颤颤巍巍地小跑过来,叫阻着他们停止。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儿媳妇。儿子舍不得骂,儿媳妇不敢骂。老太太也算精明,便跑到屋外叫起屋后面的邻居张大嘴来。

说起这张大嘴,四里八乡无人不晓。她凭着一张巧舌,不知把多少对男女撮合成了百年姻缘。她曾经在一对新人婚礼大宴上,喝得半醉之时。夸下海口:凭我这张嘴,没有办不成的事,更不会有说不动心的人。清末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我不在场,如果我在,一定会把那些外国大鼻子说得钻到桌子底下去……

这个醉话,自然引来了全场人的哄堂大笑。自此之后,张大嘴便成了她的代名词。男的也叫,女的也叫,老的也叫,少的也叫。大家似乎把她的真名给忘了。开始,别人这样叫还很不乐意,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并且还形成了广告效应。人有名了,自己的说媒事业也兴旺了。

闲篇少扯,言归正传。劝架的事要紧呢。

"哎哟,不要吵嘞!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呐。"张大嘴人未到声先至。

"还似海深?这恶婆娘恨不得我早点死!"

"永启哥,莫这么说嘞。凭你这么好男人,四里八乡也找不到哟!嫂子怎么会望你死呢?

嫂子,不是我说你:男人打拼风尘仆,当妻要懂汉子苦。屋滴要是没汉子,女滴一定吃黄土。"拉媒的终究是拉媒的,一番如唱歌谣般的说辞引得围观的人大笑不止。或许是刚才张大嘴过度强调了男的好和重要性,另外或者是围观者的笑声,这如同两勺油般浇在永启媳妇的这团正在燃烧的火上。瞬间,更大物件的摔碎声和夫妻相互漫骂,以及张大嘴口中不停的如复读机般的"天上下雨地下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同枕眠……"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简直就乱套了,没章法了。永启妈一看这架势,也慌了神。便不停地抬手作着揖,哀求这一对活宝赶快停止吵斗。旁边看热闹的左邻右舍也不忍了,原本只以为夫妻斗个嘴,大家取个乐罢了。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还沾亲带故,都没恶意。便七嘴八舌的劝起来。可就是不见效。

就在这乱得一锅粥时,从远处不紧不慢走来了一位长者。银须银发,身形瘦挺。穿着一套灰色中山装,从上到下,透着股干净利落。说他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一点也不过分。他的到来,让整个人群如同在洪水中抓住了一条船般欣喜和踏实起来。大家自觉地让开一条道,并异口同声地热情而急切称呼道:炎松伯来了!

老者也不作声,目不斜视地径直朝永启家里走去。此时此刻,永启夫妻俩的摔盘砸碗也开始升级了,叫嚷着向家电之类进军了。在炎松伯来之前,一个电热水壶已被永启媳妇报废了,而永启手中拧着一个电饭煲正准备摔的时候,炎松伯突然笑着大声叫道:永启,莫丢电饭煲,你客厅的那部彩电摔起来更带劲,更显你男子汉威风。

永启夫妻俩,还有永启他妈,以及屋外的人们一听这话,都愣住了。这是来劝架的吗?就在大家发愣的时候,就在永启手中的电饭锅举过头顶之时,炎松伯补了一句:要我帮你把电视机搬过来吗?

"炎松伯呀,原以为你是过来劝架的,没想到你是来看笑话的,"永启妈一听搬电视这话,顿时边哭边数落着"亏你还是个老先生呢,你不但不急着帮忙,还落井下石呀!

“老嫂子,你这话说对了,他们夫妻俩吵架,要扔东西我有么办法。何况也不是扔我东西。就是扔坏了,也不要我花钱再买,我急什么?!永启呀,你夫妻俩还想扔什么东西吗?大伯帮你的忙,呈全你俩。"

短短数语,永启跟他媳妇顿时臊的恨不得当时就找个地缝钻下去。永启他妈也明白了炎松伯的良苦用心,连声感叹:读书还是有用啊!村里其他围观的人也都树起了大拇指。

我没说错吧,这就是我炎松伯,一位善于劝架的老人。劝架的千千万,而像这样几句话就搞定的还真不多。这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