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肉-高小贱的日常
铁汉与柔情
——由电影《冤家父子》谈冯小刚荧幕中的父亲形象
冯小刚是一位著名而且成功的电影导演,在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虽然冯小刚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在一些观念上,他比很多科班毕业的人更加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冯小刚据说是一位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先不论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冯小刚能放下手里的工作去参加女儿打的成人礼,这起码说明冯小刚是记着自己女儿的,他知道在什么样的时间点该给自己女儿适时地爱护,他是生活的智者。在电影中,冯小刚比较成功的塑造了两个父亲的银幕形象,这两个形象之间相隔的时间有超过二十年,《冤家父子》中的怯懦爸爸和《老炮儿》里的硬汉父亲。今天拿来比较着看看,能看到冯小刚在二十年日子里的变化。
相近的背景设置
两位父亲,马林生和张铁军,两个男人都经历过丧偶之痛。《冤家父子》中的父亲马林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务员,《老炮儿》里的张铁军则是一个无业的社会人员的样子。不同的是,单从电影上来看,张铁军对于老婆的死十分愧疚,马林生则不然。这像是可以连起来的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冤家父子》和《老炮儿》似乎就是本为一体的前世今生(这当然只是意向)。张铁军年轻的时候犯事跑路留下妻儿导致一辈子的遗憾,《冤家父子》的马林生则是那个为了自己儿子,哪怕是让人打到医院也是在所不惜的。两个父亲形象都是那种不同形式上的伟岸。
不同的性格设置
《冤家父子》的马林生在影片中所所展现的是一个胆小的读书人的形象,甚至有点咬文嚼字的矫情,在帮着自己的儿子马车去跟老师们赔礼道歉的那段戏里可以明显的看到冯小刚在刻意的去展现这个父亲的顺从的样子,九十度的鞠躬,假大空的检讨书都能从这些小的角度来展现一个父亲的侧面,那种软弱的受人欺负的形象就立起来了。这种男人,在观众看来是那么的无能,那样的不讨人喜爱的父亲其实是在铺垫后面的故事,有了这些铺垫,在后面故事里马林生被人找上家来寻仇是不是马车父亲时说的哪句“我是他爸爸”才会那样生动。
《老炮儿》里的张铁军在年轻的时候到底犯了什么事没有细提,但是抛妻弃子的经历是肯定有的。这段在电影里没着重展现的一个原因也是怕影响了张铁军的钢铁张铁军的形象,同样是为着自己儿子出头,张铁军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讲江湖道义和守规矩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这个时代也不再是张铁军的时代了。晚年的张铁军没有了张扬跋扈的脾气性格,但是依然坚守自己的“道”。他不是像马林生那种会忍受的人,但是凡事要讲讲理,事情一码归一码的做,很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形象。
冯小刚角色展示
我们先从两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上看,《冤家父子》获得过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老炮儿》中,冯小刚活的金马影帝殊荣。确实,在表演上,我也认为二十年后的冯小刚更加会演戏并且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相比之下,张铁军的形象会比马林生这个形象更让人记得住。这当然和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诠释直接相关,但是更加直观的就是体现在演员功底上。要是说《冤家父子》中的马林生是冯小刚的初试牛刀,那么《老炮儿》里的表演就算是表演巅峰了。
两个不同的父亲形象由冯小刚在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示出来。其实我会以为冯小刚的马林生形象远比张铁军这个人物更要有塑造性一些,当然也更具挑战性一些,这可能就是《老炮儿》里张铁军可以获得金马影帝而马林生不能的原因吧。
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
这部小说,依照我的观看顺序,这更像是电影《冤家父子》中很多问题的解释,不论怎么说,小说的容量还是比电影要大要更能让人们思考的。
除了电影对儿子马锐的名字改编之外,也将马锐母亲的离开做了修改,电影说是离世,而小说中则是离婚。原作说马林生成为父亲是因为一次小小的纰漏,可没想到这个纰漏最后在马林生与妻子离婚时会选择与马林生一起生活。
马林生从一位传统的父亲转变成一位民主、新潮的父亲的过程中,引起他自己对自己千万次的反省、千万次的改变的主要功臣都是马锐。 如果没有他的一句句顶嘴,没有他的独具个性的想法,没有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没有他的倔强,就不能在一次次杂夹着伤与泪的冲突中改造着马林生。
马林生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当别人的爸爸,可是真当了爸爸,马林生又怀念起做儿子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