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本小书读了挺长时间,可能是自己对于纯说理的文章不太能打起兴致来的缘故。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开创“意义治疗法”的心理精神病学教授,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治疗法的概述。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什么“心理学疾病”、“意义治疗法”一无所知,认为那些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矫情、做作。而对于“人生意义”,我也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本书改变了我之前的某些幼稚想法。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从进入纳粹集中营到获救的一些经历。从入营的第一天,俘虏们就被根据体格、技能等分成两队,那些“无用”之人就会被送往煤气间。即使是有幸活下来的,也要忍受繁重的劳务和痛苦的折磨。好点的衣服鞋子是只能从死人身上扒来的,肚子是不可能填饱的,至于抽烟的特权,只保留给每星期都有固定奖券配额的“酷霸”的。作者讲到对于每天分配的一个片面包,营中的难友们分成两派:一派是及时行乐,一次吃完,起码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不必忍受饥饿的折磨;另一派是把面包揣在口袋里,在下次发放食物之前,直到饿得受不了才去吃一小块。
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与生活中人们的选择何其相似。在得到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一次吃完,有的人则选择慢慢品味;在拥有一笔零花钱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一下子挥霍掉,痛快一时,有的人则选择在急需时才会使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于同样的境遇时,所做出的的不同选择。正如文中所写: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那样残酷的环境中,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怎样面对苦难,怎样生活下去。而往往能存活到最后的,大都是那些对生活仍存有希望,对生命仍抱有责任之心的人。
关于希望,文中的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写到一个营友,某天他神秘地对作者说,他预感到某月的31号会迎来胜利,他们会获救。可是当时的情况,还看不出任何胜利的迹象。但是这位营友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预测,期待着获救的日子。眼看离最终预测的日子越来越近,仍然没有任何好的消息传来。而这位营友也日益变得紧张起来。结果就在他预测获救的日子的前一天,这位营友死了,死因是身体衰竭而亡。这个小故事听起来难免伤感,但也说明了人的精神力量的可怕。原来杀死一个人,只需要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
文中类似的故事很多,作者正是在这些经历中发明了“意义治疗法”。这也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就抛给读者那个几乎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什么是人生意义?”并且给出了答案:“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而对于不停追问“人生意义”的行为,作者认为“这种天真的质疑是由于把人生看成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所致。”作者指出,按照意义治疗学,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意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3)受苦。第一种,显然是功绩或成就之路;第二与第三种途径,则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第二种途径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至于受苦,并非是鼓励人们去受苦,无谓的不必要的苦是没有意义的,那些不得不承受的苦才能帮助我们发现人生意义。所以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不应去追问,而该去实践。因为最初,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为何,但是我们认真去充实人生,做自己责任内的事,完成自己的使命(受苦也好,享乐也罢)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人生意义已经得到体现。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意义在于献身革命;《活着》里徐福贵的人生意义在于承受苦难,勇敢地活着。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只能由自己去探索、追求。
书中关于集中营的描述,大致与《辛德勒的名单》中所呈现的一致,反映了纳粹分子以及“酷霸”的惨无人道。而作者描写营中经历,以及对待苦难的积极态度,让我想起了电影《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圭多。圭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美好向往的人,所以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他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并且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是一个内心何其强大的人啊!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意义呢。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介绍了“矛盾取向治疗法”。人所预期的害怕会变成真的,而人过分想要得到的却反而得不到。所以以自嘲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害怕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对失眠患者或许会有奇效。
最后,用木心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吧——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