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孩子学习编程的家长后悔吗?
一位家长发了这样一张聊天截图到群里,“看,我小子那聪明劲儿!”
大家仔细一看,这就是他孩子和朋友的普通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
后来家长喜滋滋地解释道:“你仔细看?我儿子这是在用机器人和他朋友对话!”
大家又仔细看了一遍,那回复还真是有点不同。
尤其是那个天气预报,明显像是百度搜索出来的。真人是不会那么说话的。
“你家孩子在研究什么呢?怎么能把机器人接进微信里来的呢?感觉不像是10岁小孩能干的事呀?”
“我最近给他报了个编程班,他就自己玩起来了!”
嘿,有点意思。
平时都能在路上看到很多关于让孩子学编程的广告。似乎就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让孩子学编程这件事也越来越被倡导了。
甚至前阵子电视上看到了这么个节目,一个叫袁翊闳的男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孩子刚13岁,却已经做出了一个叫“小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它可以和人进行简单的问答交互,比如告诉你明天的天气,或者讲个冷笑话等等。
在节目现场,袁翊闳还画了一幅小蓝的架构图,其专业程度让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王孟秋惊呼:“有些东西是我博士的时候搞的!”
节目组还带着袁翊闳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到了四川大凉山,体验“变形记”。
谁知道,这几位编程少年不仅在当地学校客串起编程老师,还一不小心随手帮小同学们解决了好几个生活难题。
△△△△
比如,村里的小伙伴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喂鸡,袁翊闳注意到后,就想通过编程制作一个定时喂食器。
他邀请了喂鸡的小朋友一起加入,几个人围在电脑前协力完成了这个小发明,还根据每天投喂的频率和分量,做了进一步优化调试。
看到喂食器成功投喂的一瞬间,他们很激动地欢呼起来。
同行的女生万海妍也毫不逊色,看到小伙伴在烤火时被柴火熏得流泪,她利用带来的零件制作了一款家庭环境实时监控系统。
而另一位编程少年赵一舟,则在节目里展示了他制作的一款模拟电钢琴。能做出这种水平作品的他,刚学编程满一年。
这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才9岁,而他们用编程做到的事情,着实让我大为惊讶。
这几位编程少年肯定是同龄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但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编程水平,其实并不是因为天才或偶然。
去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已经明确指出:
教育部去年公布的高中新课标里,编程和计算机思维已经成为了必修,浙江省更是率先试行把编程纳入了高考,南京市也把编程纳入了中考科目。
△国内部分政策文件和报道
编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15年后需要的人才,是未来世界的“读写能力”。而现在,家长就应该为孩子的升学做好功课。
不懂编程语言,孩子就是15年后的文盲,一点没夸张。
“未来将有超过65%的小学生会从事尚不存在的工作。”
– 牛津大学《未来就业报告》
未来以凶猛姿态席卷而来,但家长们可能还在疑惑。难道未来人人都要做程序员吗?
当然不是!
编程的核心是逻辑思维,是与复杂科技对话的能力。
著名央视主持人和孩子的一次游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只有会编程的孩子才能掌握科技背后的原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玩转游戏规则。当他们长大成人,将会继续运用这些思维,做生活的主人。
当你女儿早晨去学校时,她把当天需要的东西放进背包。
这就是预置和缓存。
当你儿子弄丢他的手套时,你建议他沿走过的路回寻。
这就是回推。
在什么时候你停止租用滑雪板而为自己买一对呢?
这就是在线算法。
在超市付账时你应当去排哪个队呢?
这就是多服务器系统的性能模型。
为什么停电时你的电话仍然可用?
这就是失败的无关性和设计的冗余性。
——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
编程思维如此重要,在今后会更加重要。相较于文化知识,编程思维有着它独特的性质,能让孩子主动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