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正赏国学与传统文化文学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2017-11-05  本文已影响87人  身在白云外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在四大名著中,我接触《红楼梦》的时间也算早的。连环画,小学看的、电影、电视剧、戏曲是中学时看的。但《红楼梦》的文本小说却一直没有全看,为什么呢?

      首先,《红楼梦》通篇的诗词歌赋且用词很文,看书还得常查字典,麻烦。(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字典里都没有,一个“靠色”都查不清。)

      二一个,书中故事都是小儿女嬉戏玩闹、耍脾气斗心眼,也令人心烦。

      三一个,是受小时候看的一个叫《尤三姐》的电影的影响。这个电影节选了红楼二尤被贾府几个男人欺负的一段故事,很悽惨,我也因此不喜欢《红楼梦》。

    八七版欧阳奋强和陈晓旭主演的电视剧因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剧中优美的音乐使我的观点改变了一些。可于这个小说还是不太了解。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二O一六年的夏天,偶然在手机上的听书软件里听到台湾的蒋勋在讲《红楼梦》,而且他讲的是一个脂评本,与通行本不大一样,于是我就网购了一套脂评本加以研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先看一回多一点的《红楼梦》文本,再打开手机听两个半小时的《蒋勋细说红楼梦》音频,听完再细读一遍他讲的这一段,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见,就到书的空白处写上几句。

    当然,在听他的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说的也有一些错误,比如他把王義之说成了南朝书法家,还说黛玉入贾府一生都未出去,以及“爱哥哥”是黛玉说的等等,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口误,讲课嘛,难免。三百多个小时的讲座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尤其是谈到美术、建筑、音乐等涉及美学的方面的解读还是令人信服的。至于说关于红学,那就见仁见智,各说各言,不可强求了。

  今年春季,我又用了一个半月时间看了一遍程甲本。

    连着精读两次《红楼梦》,结合我所见到的社会人生现象,我感受到了这部文学巨著的美轮美奂和博大精深,难怪毛泽东把它与四大发明并列,也难怪二百多年来那么多人抄录传读。

    通过阅读,我有这么几点粗浅的体会,先简单总结一下,日后肯定还会有新的体会,到时再行修正。

    一,无论是人生也好小说也好,都不能把人脸谱化,不能轻易下结论。

    人生于世,性格禀赋各异,与人相处,难免有不适应之感,日久了,了解了,自然会有所改观,舞台上,为了区别人物,白脸黑脸总会分清,而人世相处,应该体会到人这个生命体的复杂性,断不能轻易认为某个人就是好人或坏人,早下结论,总易失误。据欧阳奋强回忆,他初见陈晓旭就觉得这个人冷冰冰的,难以相处,天长日久了才知道她热在心里,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晓旭英年病亡的时候,欧阳就在她身边。

    与人相识是这样,与《红楼梦》相识也是这样。细看小说原文,我才明白,原先我以为的黛玉哭哭啼啼,其实是有还泪的前因,也有对宝玉的珍惜;原先我以为的宝玉女里女气,其实是他以神瑛侍者之尊下凡来护佑那些美丽的生命,并非现在那些娘泡;原先我以为的凤姐狼心狗肺,其实她那也只是对外人,对家里的长辈平辈及晚辈也大多呵护有加;原先我以为的宝钗鬼鬼祟祟,其实她在知道了宝玉的心思后立马退出,体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她的金锁上那八个字是癞头和尚说的,这话历来被认为是王夫人为定宝钗为儿媳而与薛姨妈搞的阴谋,可是,道士渡男,和尚渡女是小说刚开始时仙界那一僧一道的分工,凡人并不知道,所以没有阴谋之说。我相信,黛玉亡后,宝钗一定是仅次于宝玉之后最伤心的人。就是对前面提到的红楼二尤的故事,我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尤二姐嫌贫爱富想进入富贵之门的想法没什么不对,可她却选择了踢凤姐的门,说她找死都不为过,曹雪芹设计让她吞金而死是有一些讽刺意味的,可曹公也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尤二姐与贾琏在一起的幸福,这也是贾琏在凤姐那里从未体会到的。而尤三姐的悲剧却是受她姐姐名声所累,确实值得同情。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完全是纪实性的,在他的笔下没有严格的好坏人之分,几乎人人都是小善微恶。高雅的黛玉嘲笑人家刘姥姥,宽厚的宝钗说金钏是糊涂人,宝玉是护花使者,也因为一杯茶的小事赶走了茜雪,又因为顽性调笑间接害死了金钏儿,这是善人的不善,恶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薛蟠虽恶,可他却是《红楼梦》里最表里如一的性情中人,他毕竟是从人贩子手里救了香菱,也对香菱不错。他后来与柳湘莲的友谊也很令人动容,他孝敬母亲,疼爱妹妹,在妹妹面前说错了话急着讨好的样子也是憨态可掬的。不能把他想成一个完全的坏人。王夫人被网友称为《红楼梦》里隐藏最深的恶人,从某种程度理解,也确实是这样,在八十回后,王夫人绝对是致黛玉死亡的“风刀霜剑”里最利的那一把,可如果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讲,她又有什么错呢?就连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虽然迫于压力没有给甄士隐要回女儿,但他确实尽自己的能力回报了甄家人,也不能轻下结论认为他就是个坏人。

    据我观察和品味,《红楼梦》之前,曹雪芹还写了个短篇叫《风月宝鉴》(也可能是他的前辈或兄弟写的),在那个《风月宝鉴》里,曹雪芹主要写的应该是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还包括贾瑞的故事,那本书里的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甚至还有凤姐这些人都是淫荡不堪的,她们一无是处只知道沉溺于情欲之中从而失魂失命。创作完《风月宝鉴》后,曹雪芹对女性和人生都进行了深入思考,觉得这么武断地写女性写人不公平,也不合理,曹雪芹慈悲为怀,他不当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认为女性是有才华的是美的,纵然社会上有淫乱之事,也不能完全归责于女性身上,所以他又创作了《红楼梦》为闺中女子唱赞歌,于是尤氏姐妹及可卿凤姐变得有血有肉,她们都有缺点可优点更多,所以我们记住的不是她们的淫荡风月,而是有的温柔,有的刚烈,有的聪慧,有的能干。这就是曹雪芹之《红楼梦》相较于其他小说而独有的在思想上在格调上质的飞跃。

    相比之下,另外三大名著在这方面就有所不足了,《西游》、《水浒》人物略可,而《三国》人物不是在戏台上脸谱化的,在小说里就已经脸谱化了。人们一说孔明,就说他是智慧的化身,一说张飞,就是勇猛,一说关羽,就是忠义,一说曹操,就是奸臣。要知道,人性是复杂的,是有千万种面孔的,这一化了身,就只会呈现出一个样子,如神像立在那里,就不能称其为现实意义中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有别样性情的人了。

二,不要让婚姻成为一种悲剧。

《红楼梦》里前前后后写了三十多个人的死,大部分都是青春女子,而且这些女子的死又大部分都是因为婚姻,迎春出嫁遇中山狼,尤二姐当二房身死,尤三姐论婚姻自尽,金钏儿晴斐的死与宝玉的婚姻有关……在《红楼梦》里,曹雪芹通过各式各样的例子说婚姻的劣处,在宝玉的眼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女子一但嫁了人,珍珠就成了魚眼睛了。这倒不是说他反对婚姻,而是说屈从于封建礼教的婚姻,女性只能人身依附在男人身上的的婚姻就是悲剧。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可是,这样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说中华文明的繁荣依赖于儒家文化的支撑,而中华文明的衰落也是来自于儒家文化的桎梏。当西方文艺复兴,人性得以解放,神权和皇权的力量被消弱,人渐渐地活出了自身的光彩,而当时东方的中国依然被皇权限制着人身自由,被孔圣人限制着思想自由,无论你在哪方面想有所突破,几乎整个世界都会“义正词严”地打压你。宝黛的悲剧源于此,《红楼梦》里大部分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也都源于此。

生命,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题下本来就应该是自由的,而在生命的活动中,男女情爱更应如此,可《红楼梦》写情,却只能当悲剧来写,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三,好的爱情,是小说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红楼梦》里写的最好的就是宝黛之恋,我们说好的爱情故事应该发生在一个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之间,就像宝玉和黛玉这样。

举一个例子,第十九回,午后,宝玉担心黛玉刚吃完饭就睡觉对身体不好,就到她屋里和她打趣,编小耗子的故事逗她,真是亲蜜。当然,宝玉在男女情感上也曾有波动,廿三回,他刚和黛玉共读完《西厢记》,回到怡红院就猴在来传话的鸳鸯身上要吃人家嘴上的胭脂,三十回,他调戏金钏儿,惹怒了王夫人,王夫人赶走了金钏儿,金钏儿自杀,这件事,宝玉是祸首。但我们应该知道,宝玉是贵族公子哥儿,且当时只十三四岁,有这些毛病很正常。另外,他在黛钗之间也曾摇摆,这也正常,如果就照着三十回前那样写下去,《红楼梦》和《金瓶梅》就无甚区别了。好在有三十二回的“你放心”,有三十回的送旧帕,有三十六回的“我偏说木石姻缘“,宝玉终于只钟情于黛玉一人了。可以说,从此以后宝玉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男人,这是黛玉的功劳,她促使了宝玉人格的完善。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可是,这样的故事在《红楼梦》问世之前流行的所有小说里均未出现。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游记》里有男人和女人吗?有的只是一意修行的僧人和越美越坏的妖精。《三国演义》里有吗?有的只是政治中忙乱的工具和同样被当成工具送人的女人,貂蝉、孙尚香都是如此,何论其他。《水浒传》里有男人和女人吗?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名为女人,实比男人狠多了。梁山的五虎上将霹雳火秦明因为归降梁山,妻儿被朝廷杀了,他很悲伤,宋江于是作主把华荣的妹子嫁给了他,他马上高高兴兴地入了洞房,真是全无心肝。

四,通过宝黛故事,看理想中的爱情和生命过程。

有人在大学里做“你喜欢哪个《红楼梦》人物”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凤姐,其次是宝钗,很少有人喜欢黛玉。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在当今节奏快竞争又激烈的生活工作环境,黛玉那样的多愁善感没有市场,而宝钗的圆滑世故和凤姐的老辣精明才有可能成功。

可宝玉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当代大学生喜欢古代贾府上下也喜欢的宝钗,而偏喜欢那个好挖苦人又好使小性子又多病的林妹妹呢?

首先,他们从小在一起,是两小无猜的青春伴侣,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无需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便知对方想的是什么。

第四十二回,姐妹们在谈论惜春画画,黛玉笑话刘姥姥,众人哄笑,湘云笑得前仰后合,加上椅子不稳,一下子摔倒了,众人更笑。黛玉的两鬓也因笑略乱了些,宝玉只是看了她一眼,她立刻明白,便走到里间用李纨的抿子理了理,这二人的心灵相通,宝钗一辈子也得不到。

其次,他们互为生命见证。

两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彼此感知着对方身体的变化。第二十八回,宝玉看见宝钗带着红麝串的胳膊,心里想,“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表面上看这是说宝玉对宝钗的青春身体感兴趣,实际上也暗写了宝玉对黛玉青春身体的向往,甚至他们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身体接触的,这很正常,但却是宝钗不可能在与宝玉婚前就得到的。

最重要的,他们是灵魂知音。

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读书将来好走仕途,宝玉立马翻脸,让湘云到别处去,袭人打圆场,说宝钗也如此劝过,宝玉也未给好脸,并说“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这话刚好被屋外的黛玉听见了,黛玉喜极泪下,深为自已没有看错宝玉这个知音而高兴。这样的知音情怀,宝钗也得不到。

第三十六回,宝玉午睡,宝钗过来,因袭人临时有事走开一会儿,宝钗就拿起袭人的女工帮她绣了几个花瓣,突然旁边睡着的宝玉说起了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宝玉在梦中说这个话,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块石头,这个石头只和黛玉的木有缘,至于认石为玉并觉得玉和金才配,那是世俗人的观念,也就是说,从生命的本质上说木石的价值并不比金玉的价值低,这才是他和黛玉心灵相通的地方。宝玉喜欢黛玉,就是喜欢那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与其他社会附在一个人身上的金钱地位无关。他喜欢她的容貌才华,也同样喜欢她耍小性子,喜欢她爱挖苦人。

但这样的爱情观太超前,在古代,婚咽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王夫人与贾政的婚姻就是这样,而王夫人欲定宝钗为自己的儿媳,也是基于此。所以,无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谁写的,黛玉亡故,宝玉宝钗结婚都是大势所趋。宝黛的悲剧不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他们错生了时代。

曹雪芹为什么要歌颂这段爱情呢?我想,他就是要借大观园,借宝黛之恋给世人勾勒一副未来的理想画卷,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应如黛玉般活着自己的本真,而不用如宝钗般世故,也不用如凤姐般算计,那才是真正的不累不痛苦的人生。这个理想,别说在曹雪芹生活的清代,就是当今之世也不能完全达到。但世人对此虽不能至,犹可心向往之,若连这些向往都没有了,人类的理想也就没有了。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五,人的生命都应得到尊重,而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应得到展现的机会。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不但写活了清纯清奇但有些小性子的黛玉、凝重宽和也有些圆熟的宝钗、大气敏慧又有些无情的探春等等贵族小姐,还以巨大的慈悲心和生命关怀写活了一群各色各样的小丫环——体贴的袭人、宽厚的鸳鸯、公正的平儿、俏骄的晴雯、伶俐的红玉、憨直的司棋、机灵的侍书、聪慧的紫娟、烈性的金钏儿……人人都写的有血有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是贾母和宝玉尊重生命的结果,也是曹雪芹平等看待生命的思想体现。

      和前面宝玉在梦中提到“木石姻缘”的道理一样,人的尊贵或者卑微只是人类社会基于人的财富或权势而给某一阶层的人下的一个定义,就生命的本质而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应该有尊严地活着,而她的价值也应得以实现。就如同在一个森林里,云杉银杏需要活着,灌木花草甚至于苔藓也应活着,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态。

  这就是曹雪芹要告诉世人的。

《红楼梦》碎碎念——初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