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学习环境之建构

2018-08-22  本文已影响13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人的成长的内在过程原本就是“学”,而不是“教”;“教”只是“学”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学”为“教”之本。

当代认知科学与学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习的种种崭新观念——学习是社会协商,学习是知识建构,学习是境脉变化,学习是文化实践,等等。由此,提示了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的实践意涵——如何优化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建构;如何组织学习者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协商。

所谓“学习环境”无非就是“学习者的周遭外界”,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是人际环境——学生直面学习课题之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二是间接性环境——在学习开始之前使得学生拥有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的环境构成;三是直接性环境——在学习开始之后,有效地配置学生可能自由运用的一切媒体。

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学习与知识的复杂性,从客观主义的哲学基点转向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点,从“教的课堂”的教学路线转向“学的课堂”的教学路线,创设一个具有开放性、支持性,激发多种思维、滋养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和实际需要,将教室设计成专门学科的专用教室,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使其成为一种课程学习资源。专用的学科教室,将学生置于与教学相关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学材料,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生也是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和参与者,教室墙面的有效设计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投入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软化的教室墙面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相关教学材料和生活情境的呈现,为学生构建更真实的知识学习情境。专用学科教室的墙面设计,使学习空间成为一种显在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在学习空间中获得的信息刺激。

以模块化的排列组合代替传统的一排排座椅,支持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探究和创造。

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可以大大延伸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更多灵活的即插即用的设备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师是“生成”学习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存在。要改变教师角色,倡导基于师生“交互主体关系”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双向的、互动的、交互的主体关系。师生在同现实世界的对话中创造能够吸纳的知识世界。(18.8.22《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