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看见"自己
为什么"看不见"自己
很多人在婴幼儿时期跟父母的关系是不安全的、小心翼翼的,长大后,他们的自我也会围绕别人的感觉而建构,这份“假自我”一直影响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真实需要,我们很难自我认同,无法对自己忠诚,明确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甚至可能会不懂得为自己负责,随波逐流,无法根据外界灵活地改变自己,而是自我责备、自我质疑、自我内耗;
很多人在幼年没有和父母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可能长大后我们在恋爱中也不懂如何亲近与回应,明明想靠近,却在逃避和纠缠中将爱人越推越远,痛苦不堪;很多人没能处理好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等自己有了孩子后,越是讨厌自己的某个家人却越在孩子面前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我们可能继承了父母看待伴侣的偏见,并塑造了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可是,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未来的如何才能变好?
诚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的时光,重新在婴幼儿时期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和原生家庭和解,重新建立坚定的自我认同,但即便之前的人生里走了无数次弯路,也并不妨碍我们长大后可以重新养育自己一次。重新做自己的前提就是那句古老的智慧:“认识你自己”。
看见即改变,当我们能识别自己的自动化思维,觉察自己的防御机制和归因方式,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认知解释风格和生存策略,我们就会更改认知图式、松动核心自我、更改人生脚本。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认识自己”,开启重塑自我关系、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塑之路。
可以说,越早认识自己,探索真实的自己,我们和自己、和家人、和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越和谐,也越容易面对未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稳定的内心秩序。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我们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方法,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系统集中的教学形式。
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诗人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