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教母是怎么翻译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最近在看帕蒂·史密斯的自传《只是孩子》,所谓朋克教母也只是个头衔,我也可以说我是先锋文学“屌尖派”的教父,以此为噱头卖书可以理解,但这本书感觉翻译得并不好,读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朋克写的文字,听了她的第一章专辑《Horses》里教母放荡不羁的嗓音和叛逆的歌词再次加剧了我努力提高英语水平的冲动。
教母本人也是诗人出身,加上朋克的标签让我在kindle上下载了一本《Just kid》,那是在北京东三环的一间公寓办公室内。夏天下水道的反味辛辣地弥漫在狭窄的卧室,走进那间卫生间,塑料胶带封住的下水道口依然无法阻止味道从不知何处散发出来,浴池里堆满了广告条幅和杂志,各种纸箱散布一地,再往里走几步有一间浴室,里面还有一个盥洗池,我会想象如果这里住着住户,主人是有多殷实的家底。这栋房子总共有三个厕所,其中两间分为男女,另一个便是这间储物室。
我的工位边有一扇拉门,我经常在吃过午饭后进去带着耳塞小睡一会儿,阳光倾泻植物,楼下有贵妇遛狗,如果不是打工,这种高端小区我一辈子进不去的,我和一个同事喜欢提前到公司,坐在楼下的长椅上发呆,我吃包子,他下象棋,树木掩映,还有秋千,映射之下,高楼玻璃仿佛是绿色,住在这里的都是有钱人,从他们看我们的眼神便能看出来,那是一种隔着塑料薄膜的无视,在看你又似乎没有看到。我从来不背包,他戴着帽子斜跨书包,一脸性欲低落。
工作到下半年,我的这位同事想离职,他和我结伴买饭的时候聊的都是离职的事,我慢慢觉得也他妈别呆了,他说下了班就把工作全抛掉了,我没他洒脱,被工作搞得心力交瘁,目光涣散,我便经常在上班时间看毛片,有时也qq发送给我的这位同事。再后来我开始看kindle,那应该是我的第三个kindle for pc,前一个在上一家公司的pc上,我竟然在那家公司看完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兴亡》,巧的是我被辞退的那天我正好看完最后一章,这种完美的巧合让我觉得第一份工作非常圆满,甚至心里真诚地感谢了一下领导。
而我在这全新的kindle上开始看的是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我在单向街书店看过几眼,内容好像是解决年轻人迷茫问题的,于是我就开始从史努比的故事看下去,越看越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虽然我不在北大,但那些故事和看法完全是我大学时所想,我被北大人弥散的刺眼的人文主义光芒射得额头冒汗,再看一眼一个屋子里的这些人和面前的工作,我觉得凛冽的冬天进入了荒谬的夏天。我越看越觉得被眼前的这一切所压抑,而我的同事早就和我说他空闲喜欢看各种动物图片。
我之前是非常认真工作的员工,一方面我的电脑屏幕朝着门口,另一方面我也对工作怀有一些所谓的理想,但我越来越发现工作内容的愚蠢和现代公司制度对人性的异化。除了看许知远,我还下载了另一本传记,便是《Just kid》,我想看看朋克是怎么生活的,帕蒂和我也一样,一个人漂到纽约,但她幸运地认识了罗伯特,两个人也是为了生计摸爬滚打,但始终坚持着文艺理想,他们对艺术的珍重令我吃惊,只是一张照片在他们眼里也贵为整个世界,而且他们相信他们产出的不是垃圾,他们的住宿条件以及贫困程度要比我差得多,真到了为下一顿发愁的地步,而我一般是还有不少余额便又撅起屁股开始找工作,那时我心想其实大家都一样。
看了三章许知远,一章半帕蒂,我便和我的同事一前一后离开了那家公司。那两本书的进度也就到那为止,我没有再看的原因是我觉得他俩太幼稚了,这不得不提到《只是孩子》的翻译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孩子,现在看这显然表示翻译者可能还是个孩子,那些垮掉派的大咖们读起来也和如今的流量明星的口味差不多,书中的生活细节像是琼瑶传记,朋克似乎是这国的青春烂漫,岁月静好还忧伤。这让我对帕蒂的误解十分之大,朋克究竟是一种什么文化,我们是不是在用socialism眼光看待异国大陆。
所以翻译这件事是这样,最好朋克翻译朋克,最好不要在翻译中加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