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书|当诗人爱上雕塑,美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小学的时候,学校每间课室的外墙和内墙上总会挂着几幅名人头像,头像旁边就是他的名言,比如爱迪生: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教师教导我们是强调努力的重要,很多人指出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据说接受努力更重要的很多考上了大学,而接受灵感更重要的,要么成为敢于创新的人(积极寻找灵感),要么就变成懒惰的借口(没有灵感)。
还有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鼓励学生要和自己的命运斗争,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躁动。
大部分名言成了我们写作文很好的句子,为我们作文加分,毕竟名人嘛,老师总得给点面子。
等我们到大学,发现就没有这种画像了,变成雕塑。在华农的一栋老旧教学楼前摆放着丁颖头像还有一些生平介绍。通常只有伟大人的历史性物才有这种待遇。所以人物雕塑对学生的教育也比简单的画像更深刻。
学校的雕塑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文化。
“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凝固的音符,也是一座城市诗歌的诗眼,我之所以用诗歌来解读雕塑,是为了让人们通过雕塑更多的了解城市,从而热爱这座城市。”彭庆元。
彭庆元,是一位诗人,作家。他写的文章和诗词非常棒。《夜宿井冈山》的纪实散文还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新语文拓展读本》收录着。据说当时写这篇文章也是有缘由的。
97年,彭庆元还在深圳南山区文体中心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组织生活。
作为书记嘛,想别人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把其他人的住宿都解决了,自己倒是把自己忘了,没地住。最后找了宾馆负责人,负责人说只剩下最后一间房,价格呢也比其他的房要贵些,是180元一晚。相当于我们现在普通白领的半个月工资。彭庆元住的115号房间据说是毛主席当年重上井冈山时住过的,所以特别贵。
那晚,他失眠了,普通人的失眠是坏事,而作家的失眠却是伟大灵感的开始,这便有了《夜宿井冈山》。后来,这篇散文发表于当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感谢毛主席的保佑,感谢彭庆元的作品。
87年,全国民间舞蹈单双赛,文化部派出了第一个民间歌舞团去参加国际比赛,彭庆元当时还在湖南省文化厅,是以秘书长的身份跟着湖南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比赛。在莫斯科的时候,有个坟地叫做新处女公坟,说是莫斯科不可不去的旅游景点,也据说晚上去会更有味道。墓园里面都是一些苏联政治界的、文化艺术界的、科学界的名人。以前大学的时候,哲学老师问我们,如果晚上给你们一个机会可以和大人物对话(哲学上课就是一直在辩论中学习,而我们老师觉得晚上才能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你们希望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还是活着的。大家都选择活着的。
新处女公坟每一个名人前面不像我们中国一样就一个墓碑,他都有一个雕塑,比如说苏联有一个大提琴演奏家,我们看到他的墓前就是一个大理石的大提琴,只有一只手在游旋,非常美。
莫斯科之旅是他心灵第一次接受雕塑艺术的洗礼,从那以后,他就疯狂地爱上了雕塑艺术。
彭庆元,他不是雕塑家,却写了《凝固的诗情》、《宝安雕塑地理志》等解读雕塑的散文、诗歌专集。
雕塑是环境的艺术,有个雕塑放在蛇口渔港旁边,看到这个雕塑,为这个雕塑解说道:“是大海遗忘在大陆的一只耳朵,日夜在听它澎湃不息的涛声。是潮汐留给沙滩的一段故事,时刻想诉说沧海桑田的渔村。一只彩色的海螺躺在这里,总是固守昨天的故事与光阴。身边的楼群越来越密集了,喧嚣的车流代替了浆声樊野,咸味的渔歌越来越缥缈了,偶尔才浮上老祖母的心声。于是它甘愿成为最后一个守望者,吹响新旧时代交响的嘹亮浩宇。”
有个雕塑叫燃烧激情的岁月,彭庆元解说道:是一群快乐的鸟儿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要到难过寻找一个温暖的季节,是一团熊熊的火焰腾空而起,要到这里燃烧自己的青春岁月,大部分来深圳的创造者都是年轻人,坚强的钢铁与鲜红的血液住在一起,终于锻造出这刻骨铭心的一页,这个雕塑家给我的启示就是叫燃情岁月,沸腾的特区是一个火热的熔炉,每一个创业者无不创意满怀,激情飞跃,无论是拓荒时期推土机的顽强捷径,还是那硅谷建议中那深思熟虑的缜密攻略,谁都愿意在这里刻下自己的生命轨迹,留给子孙后代,留给山川。
彭庆元看到的雕塑比平常人还要丰富,他笔下的解说更是写进了雕塑创作者的心里。
当诗人爱上雕塑,雕塑家用雕塑表达他的灵感,而诗人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者雕塑家的灵感。这或许就是诗人爱上雕塑的美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