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海里的一盏明灯明月共光辉

诸葛亮如何用战略和政治能力,规划及拯救蜀汉政权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21人  linwood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诸葛亮是一代军神,从出山后第一仗,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取荆州、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到助刘备取得益州、七擒七纵、六出祁山、空城计等等。总之给人的形象就是百战百胜、智计百出、锦囊妙计频出的一代神人。是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军神,也是协助刘备形成三国鼎立的最大功臣,而且还是忠臣。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其实不能说是一流的军事家。诸葛亮其实最一流的称号应该是政治家,或者可以说是战略家。相信这已经是很多人都认识到的历史事实。

在军事上,诸葛亮其实是没什么大建树的,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策划的战术,除了六出祁山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其他的都是只是故事而已。或者没有真实发生,或者是其他人的故事,被作者安在了诸葛亮身上而已。就算那些故事是真实的,很多的胜仗基本都是小战役。刘备最大的地盘荆州和益州,无论是真实历史,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都没有过多的参与。荆州是孙权和刘表的儿子们让给刘备的,并不是通过军事征服得来的。

赤壁之战,曹操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刘备,当时刘备只是寄宿在荆州刘表的屋檐下。曹操原本是计划取荆州,顺路教训一下刘备。虽知道刘备先跑了,荆州也投降曹操了。曹操带领大军,千里迢迢来到南方,一仗未打。浑身力量没有发泄出来,非常不爽,所以像趁势攻打东吴,想占领一些东吴的地盘或者逼迫东吴臣服。那时刘备根本没有能力成为曹操的目标。

习惯上都说联吴抗曹,其实应该是联刘抗曹才对。主体是东吴孙权,而不是刘备。而且东吴的主战派是鲁肃、黄盖、周瑜等人;真实历史中,整个赤壁之战的战略和具体执行战术的,是鲁肃。而且将荆州让给刘备,让刘备发展起来,一起对抗曹操的长远战略,也是鲁肃制定和推动的。在说服孙权让荆州给刘备后,才有实施的可能,孙权不同意是没办法实施的。

战场总指挥是周瑜,水兵、陆兵都是周瑜练的。在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中,诸葛亮其实只是在鲁肃的战略规划下,起到了一个联络员的作用,加强了刘备方面和孙权方面的信息沟通而已。

益州之战,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反而是法正、张飞、黄忠等等人立下了大功,是刘备取得益州的主要功臣。基本以武将为主,文臣都是刘璋那边的人,怂恿刘璋投降刘备的。

历史上现在都没有人和证据可以确认在入川之战中,诸葛亮究竟是三路统帅还是其中一路统领。而且,无论是什么位置,都没有资料可以确认诸葛亮是入川之战的最大功臣。从而显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没有特别突出。

所以,刘备在取得荆州,称王及称帝后,封的最大的功臣,并不是诸葛亮等文人,而是关羽、张飞、黄忠等武将。在乱世中,其实文人的作用远不如武将,所以,基本所有的开国皇帝封的第一批功臣中,都是以武将为主的。和平时期的治理,才是以文人为主。所以,诸葛亮的主要作用是政治方面的,而不是军事方面的。

诸葛亮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在刘备死后的那十几年时间,是他让刘备建立的蜀汉在刘备死后又延续了几十年。如果不是诸葛亮,估计蜀汉在刘备死后就会分崩离析,不可能在失去东吴的支持,在益州本土势力的反叛和攻击下,还能存在几十年后才被司马炎等征服。

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占领荆州益州战略要地,联合东吴,复兴汉室。这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一个高瞻远瞩、确实可行的长远战略。从执行到目标,从关键因素到时局形势,都说得非常明白。正是有了这个战略规划,刘备才算是在乱世之中有了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计划。而不是像之前十几二十年,没有目标,只有想法,根本不知道应该从那里开始,又要到那里去。

但是,要注意,诸葛亮战略的两个核心重点,那就是联合东吴以及复兴汉室。首先,单靠荆州和益州两个地方,是没有能力和曹操完全抗衡的。这两个地方的资源,根本无法和中原对抗。而且,如果不和东吴成为朋友,那么就会变成曹操的朋友,那更加没有胜算。想要征服东吴,也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东吴不投降曹操,孙权、周瑜、鲁肃等江东的主要势力经营江南几十年,上百年,你刘备一个外来户,基本不可能获得南方势力的支持,所以,征服是不可能的。

复兴汉室,那时当时最政治正确的事情和口号,如果你刘备不是复兴汉室,天下人凭什么支持你这个一穷二白的人,还不如直接支持曹操或孙权等已经独霸一方的人。所以,刘备只有高举这个正确的、伟大的旗帜,才能有机会获得荆州益州,才有可能获得天下人的支持。毕竟汉家王朝,统治了天下近四百年,谁敢说天命已经不属刘家了。所以,只有高举走复兴汉室旗帜,走支持汉家皇帝的道路,才有可能成功。

但刘备通过空手套白狼,通过赤壁之战时轻易获得荆州后,就已经开始冷落诸葛亮等文人。逐渐忘记了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中的关键要点。所以刘备先是通过武力夺取了同是刘氏宗亲的刘璋的益州,让天下人为之侧目。一个说着复兴汉室的话,却对刘氏宗亲下手的人想干什么?真的想复兴汉室吗?

刘备最后不但称王,还在刘氏皇帝没有死的情况,竟然匆匆忙忙的称帝,简直让所有原本跟随和支持刘备复兴汉室的人大跌眼镜。益州本土势力更是很多人开始走向与刘备对抗的方向,起义、叛乱层出不穷。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刘禅在曹魏的大军还没有打到成都的时候就已经投降,其实并不是刘禅熊包,而是刘禅的合法性本来就不足,所有的合法性根据在刘备时期就已经破坏干净了。所有主要的本土势力都希望投降,大家都不希望跟着一个政治不正确,没有了理想的人干了。刘禅还有什么资本抵抗,只能通过投降获得一个较好的待遇,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也正是刘备明目张胆的丢掉了复兴汉室的大旗,想打造自己的江山,才让东吴孙权感觉到了刘备的危险。才明白刘备并不是可以合作的盟友,而是像曹操一样危险的对手。

更可怕的是,刘备的荆州和益州是攻击江南的战略高地,无论是益州还是荆州,大军顺江而下,可以直接攻击东吴地盘的任何一个地方,特别是健康城,那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对东吴来说,刘备盘踞在荆州和益州,比曹操危险多了。曹魏大军几次想在长江中下游攻击南方,但都被东吴轻松挡住。所以刘备其实是更加危险的,东吴只有取得荆州和益州,才能解除这种威胁。

所以东吴很快和曹魏方面达成联盟,前后夹击,一下子就从关羽手中夺得荆州。实现两家平分荆州的战略目的。刘备失去荆州,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资源和实力,再也没有能力争霸天下,连能否保住益州都是问题。危机已经全面爆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刘备孤掷一注,要率全国之兵,以为关羽报仇为名攻打东吴。这都是形势所迫,个人的恩怨情仇,是不可能令一个枭雄冲动的;更不可能令一个枭雄以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做出冲动的事情的。

在这个穷途末路的时候,刘备终于意识到,现在的凶险局面,武将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无论是荆州的问题、东吴的问题、益州内部的问题。都是非常尴尬非常凶险,打也打不赢,只能靠政治手段了。刘备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了能让自己的事业持续下去的办法,那就是抛开之前的单纯靠武力打天下的想法。要转向以文臣为主的治理巩固地盘的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被冷落了很久的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战略大家、政治家们才得以重出江湖。才有了后来刘备对诸葛亮托孤的事情,甚至让诸葛亮在必要时取而代之,继续复兴汉室的大业。刘备到临死时才发现,复兴汉室的大旗不能丢,自己的刘还是无法稳坐皇位,就算是偏居一偶也是很难。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政治眼光、能力再次发挥作用,再次体现政治家的智慧。所以,诸葛亮借助刘备托孤的名义,弱化刘禅为帝的事实,减少益州各方势力对刘备称帝事件的反感和背离的心思。让刘禅以一个弱主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以挽回人们的心。

接着,诸葛亮再次高高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从上任之初,不管任何困难,开始全力准备北伐。包括重新派人,甚至曾经亲自到东吴进行全面外交,重新实行联吴抗曹的战略。让蜀汉和东吴恢复了正常的同盟关系,双方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又基本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在诸葛亮每次北伐的时候,基本都有东吴方面的呼应,基本是一西一南,两面夹击曹魏。甚至在初期,差点逼迫曹魏政权迁都,避开蜀吴的联合攻势。最后还是司马懿等人顶住压力,度过了曹魏最困难的时期,反而实现逆袭反转,统一了天下。

由此可见,诸葛亮当初制定的战略方面的水平之高。那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通过整合两个地方的资源。通过荆州和益州两个战略高地,一南一西夹击曹魏,直接攻击洛阳中心,是当时最好的战略。其实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还是后来蒙古人进攻南宋,太平天国北伐等等,都要走这条路线,都是以占据荆州为第一步的目标,特别是襄阳这个地方。只要占据了荆州,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才能占据战略主动。

蜀汉失去了荆州,基本已经注定只能偏居益州一地了。对于这个事实,诸葛亮也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每一次都是主动撤退,看见形势不对,稍有危险或相关的战场目标没有达到就撤兵。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政治行动,而不是军事行动。

诸葛亮深知只有继续高举北伐和复兴汉室的大旗,才能整合益州的民心,才能获得益州人民的支持,才不至于被本土势力推翻他们这帮外来人,这帮客军。但因为实力所限,明知北伐不会成功,又不得不去做。只能将军事行动变成政治行动,每次都小心谨慎,只求出兵不遭受损失,完成政治目标即可。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高举北伐的旗帜,实力又不会因为北伐受损。一旦军队受损,也是无力弹压本土势力,同样也存在被推翻的可能。

所以,从诸葛亮一生经历和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当时非常高明的政治家,战略家,但并不能说是军事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