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17:心因_战胜自己_探寻“临时自我”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4人  c5fd2d77bca8

在精神研究领域,有个名词叫“多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能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关于多重人格,有一本书叫做《24个比利》,是根据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写作而成。一九七七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涉及连续强暴案的嫌疑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内部(包含比利在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

正常人有没有人格分裂?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事情都会满足一个正态分布,就是出于极端位置的会比较少,大部分处于中庸状态。

有一次站在一棵大树下,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我就去观察这棵树的树叶,我发现每一片树叶大小形状各不一样,从最小到最大,各种大小的都有,总体上处于正常大小的最多,极大的和极小的数量很少。我想如果树叶有思想的话,处于中间状态的绝大多数也会认为他们才是正常的,而认为极大和极小都是不正常状态,甚至会给他们起个不同的名字以示区别。

现在再回到人格分裂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人格分裂程度也是一个正态分布,从最轻到最重,每个程度都有,最轻的和最重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人处于一个不轻不重的状态,绝大多数人将自己的状态定义为正常,将少数定义为不正常,仅此而已。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分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几乎被人忽略的人类特质和心理特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自己,比如说在家里可能是一个乖孩子形象,到了外面又是另一幅形象;一个人也可鞥在不同情绪时展现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比如说,一个人在高兴和悲伤时,他处理同样事情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可能完全不相同。有时,我们会潜意识的利用这样的规律,比方说,一个员工找老板请示一些问题的时候,更愿意找老板比较高兴的时间去请示,这样获得满意答复的概率更高。

对于这种情况,显然不能称其为人格分裂,因为人格分裂这个词是专指情况极端的少数人。对于大多数症状轻微的人来说,或许用“临时自我”这个概念来描述更为贴切。根据环境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临时自我”来接管“我”的控制权,掌控局面,对情况作出反应。



临时自我的产生

每个人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参与到塑造临时自我的过程之中。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条件作用,他们认为对于获得奖励和受到惩罚的经历会决定不断成长的个性,包括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情绪反应。

其他心理学家认为,兴奋性之类的某些天生的生理因素,改变了我们对于体验所作出的反应,他们认为,这种天生的气质,对于所产生的个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很早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利特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1)多血质:体液中血液占优势

(2)黏液质:体液中黏液占优势

(3)胆汁质:体液中黄胆汁占优势

(4)抑郁质:体液中黑胆汁占优势

别管是行为学说,还是气质学说,还是其他的学说,各自都有大量的例证进行了证明,也普遍为人所接受,在此不一一讨论谁是谁非。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对于“临时自我”的形成来讲,其内因和外因都特别复杂,或许每种因素用一本书都写不完,在此我们只需要知道,“临时自我”不过是一个各种条件塑造下的产物即可。

实际上,人只是一台精密的仪器而已。在这台仪器中,神经元、脑细胞、神经递质、激素等构成了这台仪器的底层基础,人格的塑造过程就相当于给大脑“烧写”反应程序的过程。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该采取哪一个神经回路,大脑把这个反应程序写入记忆之中,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调用相关的处理程序,按部就班的处理。就像是录音机按下了播放键,就播放磁带的音乐那样。



“临时自我”为什么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我们习惯于依赖“临时自我”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然而遗憾的是,临时自我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临时自我永远是一个当局者。

虽然每个“临时自我”在处理问题时,他都相信自己是独立于问题之外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些“临时自我”在问题出现之前并不存在,当问题出现之后他才得到了触发而临时出来掌控局面。他所看见的条件,不管怎样,只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是他在过去所形成的未必正确的看法的一部分。

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条件是中性的,然而“临时自我”在看待这些条件时,会以其独特的处理程序来识别这些条件。正如一个人,如果他带着一个有色眼镜来看待环境,那么他看到的将是一个有色的世界。“临时自我”也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眼镜来识别情况,正因如此,开心的“临时自我”和悲伤的“临时自我”所识别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得意忘形这个成语就是一个描述因为情况识别出现偏差,导致问题处理失败的例子。

真正的内心强大之路在哪儿?

正如本文开头所讲,人格分裂程度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所有人类从轻到重依次排列,处于中间状态的最多,分裂程度最重的很少,最轻的人也很少。这里面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分裂程度越轻,内心就越强大。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就是描述内心强大的一种境界,之所以称其为内心强大,就是因为面对各种情况,都能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真我来应对,而不是对每种情况有一个“临时自我”来应对。

在我们日益被各种各样的“临时自我”所蒙蔽的时候,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在发着微弱的光芒,虽然这个光芒很微弱,但这个才是真正的自我,他的力量非常强大,一旦找到了他,让他的光芒照亮内心世界,那么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内心强大之人。

关于真我,以后文章再详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