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每天一得(10.4)
1182年,刚落籍从良的风尘才女严蕊,就被53岁的大儒朱熹折磨得奄奄一息,幸而为岳飞三子岳霖所救,才逃出生天。此事不仅震动宋孝宗赵昚和当朝承相王淮,还涉及“道学”与“事功”之争,煞是热闹。
那么,这场起因简单,过程曲折,影响深远的“严蕊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淳熙八年(1181),新任台州太守唐仲友,在一次宴会上,邂逅了艳名远播的严蕊。
才思敏捷的严蕊,因一首令人惊艳的《如梦令》,让唐仲友刮目相看。
就这样,色艺双绝的严蕊,不仅走进了唐太守的心里,很快也进入了他的卧室。
当然,唐太守也顺理成章地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爱妾脱离了贱籍,此时,为淳熙九年。
郎情妾意的二人,丝毫没想到,二人的出双入对差点带给了严蕊灭顶之灾。
这一年,时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巡行台州。
可别小看这个官职,它不仅掌管着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盐、茶,还可以督查地方政务,兼具了巡视组和央企的职责。
所以,朱熹到了台州,很快就知道了唐太守和严蕊的情事。
于是,朱熹不仅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并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下狱。
那么,朱熹与唐仲友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致连上六道奏章非要将其扳倒不可?又为什么非要将一个从良女子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观念之争。
朱熹是理学(道学)的集大成者,推崇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而唐仲友属于永康学派,推崇的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显然,前者道德至上,限制个体自然欲望和后者的强调的“事功”是直接对立的。
当朱熹到了台州,正遇上朝廷命官唐仲友公然与风尘女子严蕊厮混,并为其脱籍一事。在朱熹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不仅有伤风化,更违背了朝廷“官府举办酒宴,不可留伶人夜寝”的规定;再加上,唐仲友因打击豪强得罪同僚,被人在朱熹面前举报其贪腐。
于是,唐仲友和严蕊成的恩爱,成了朱熹可以一箭三雕的靶子,为什么呢?
一来,通过扳倒唐仲友,可以达到打击治世观念上的“敌人”的目的;
二来,可以弹劾唐仲友的贪腐之罪,可以“为民除害”和体现此次巡行功绩;
三来,可以通过治“严蕊风化之罪”,达到彰显自己推崇的道学思想。
所以,对唐仲友这个官,朱熹采取了弹劾的方式;对严蕊这个民,他则直接命人将其下狱。
严蕊被朱熹抓来后,先后将其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
然而令朱熹没有料到的是,严蕊虽然纤细瘦弱,却有铁石般的性格,即使打得遍体鳞伤,严蕊也没有说一句涉及唐仲友的言词。
于是朱熹命人把严蕊转绍兴府,命令知府继续严刑逼供。绍兴知府对严蕊日夜严刑拷打,但是严蕊依然不肯屈服。
在酷刑之下,严蕊伤势很重,几乎残死。
那么,严蕊不过是一介沦落风尘的柔弱女子,为何能含垢忍辱,不惧酷刑呢?南宋文人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
严蕊回答:“我是被人家看不起的歌舞营妓,纵是与知府有私情,料亦不至死罪。只是是非黑白不能颠倒,为了减轻自己,而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字字血,句句泪,但掷地有声。
严蕊身为草贱,心如磐石,坚持做人的基本道德,高压之下,决不诬陷他人;酷刑面前,更不混淆是非。其风骨情操令无数人为之慨叹。
此事一时引起朝野震动,宋孝宗赵昚和臣相王淮一商议,看穿了朱熹的初衷,认为此事仅是“秀才争闲气”,于是便将朱熹调任离职,转由岳飞三子岳霖任提点刑狱,审查此案。
岳霖得知严蕊身陷囹圄、无辜受屈,十分怜悯她的遭遇,便将她释放出狱,而这时的严蕊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岳霖问其归宿,严蕊作《卜算子》回答:“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后记:被岳霖救下后,过了几年,严蕊嫁给了一个宗室的近亲,一场风波算是平息了,严蕊却因此得了侠女的美名。
1985年,浙江乐清越剧团根据严蕊的故事,改编成了越剧《莫问奴归处》。
此事的细节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但不管怎样,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弱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维护正义,甘愿舍已为人,忍辱负重,其凛然不屈的风骨气节,着实令人可敬可叹。(来源:蓝鲸老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