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首部10年跟拍“零零后”的纪录片,值得父母深思!
前段时间一档十分精良的纪录片推出,短短五集却在豆瓣获得了8.4分的高分。
这部纪录片从2006年开始,前后一共花了10年时间,追踪记录一所幼儿园十多位00后的孩子的成长。
这是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
关于亲子关系、应试教育、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在这部纪录片中都有所呈现,跟现实贴切,发人深省。
十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为不同的人,这些不同几乎颠覆了我们对教育的一些常识。
01
教育,真的是“知道”了,就可以“做到”了吗?
锡坤,两岁入幼儿园,是大家公认的“熊孩子”。
在幼儿园,他会把玩具和其它小朋友的鞋子统统扔进垃圾桶;会把物架上整齐排放的玩具、书籍扫在地上,这个“小破坏王”,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狼籍。
按照当代教育思想,大家对锡坤这样的做法往往选择宽容,甚至有时觉得还这样做蛮可爱。幼儿园的李老师也这样说:“不需要过于干预,这是孩子在对空间和自身能力的探索。”
于是,大家都没有禁止锡坤的行为,还特意在课后留给锡坤个人空间,让他能一次“玩”个够,完全释放天性。
一切也按大家所想,锡坤真的延续了这种“探索”精神,在家里翻箱倒柜,在盆里烧挂面,烧着后自己再用水浇灭。
这一切,都被大家认为是有个性甚至是有想法的行为。
锡坤妈妈也认为,这种时候父母不要暴跳如雷,而是有耐心,给予包容,孩子就会很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锡坤妈妈的包容确实给予了锡坤一些正向的发展。锡坤喜欢做手工、搞研究、搞小发明,还准备以科技创造特长申请好一点的中学。
然而这时,锡坤妈妈的“包容”理论开始反悔了——“做研究虽好,但科学家太苦,我担心他(锡坤)与人交往的乐趣就少了。”
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往往只停留在小时候,孩子长大,到了现实阶段,到了生存考验,父母的宽容就开始收缩了。
为了更好陪伴儿子,锡坤妈妈辞职在家,为了生计,锡坤的爸爸因在外工作不能与母子同居。
母爱的越位,使锡坤对妈妈变得特别依赖;而父爱的缺席,也使小小年纪的锡坤时不时露出茫然无助的表情。
锡坤越来越不爱说话,喜欢独处,捉急的妈妈为了让他有所转变,开始给他报名夏令营、语言培训班。
妈妈觉得儿子表演精彩,就逼着锡坤在结业典礼上表演魔术,在锡坤表演冷场的时候,还跑去鼓励儿子必须演出来,可是妈妈并不清楚锡坤内心的不情愿。
大雨天,妈妈打着伞背着包,陪儿子参加特长生的选拔,车上一直念叨着没关系没关系,试图给儿子打气,还给儿子解释参加选拔的重要性,可锡坤只是默默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锡坤睁开眼睛的时候,在车窗上写下一串英文——“不想去考试”。
妈妈看不懂,问写了什么? 锡坤没有回答。
锡坤妈妈心里其实很明白,做父母60分就够了,多了就会出问题。
但是,她还是忍不住做了太多。自己知道,却做不到。
02
一定要让孩子接受二胎?
萌萌儿时是特别爱笑的小姑娘。
萌萌曾在作业上写下最喜欢的事情:跟爸爸妈妈一起逛街、散步。
可是从十岁开始,相比与父母说话,萌萌更喜欢独处,因为她觉得父母太无聊了。
在家,她喜欢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听歌,在外面,她喜欢和朋友们跳舞,享受轻松的时光。
有一次爸爸陪她买眼镜,看到爸爸给她选了很多款眼镜,萌萌都不喜欢,说道:“你根本不懂我。”
萌萌的爸妈越来越不理解萌萌的改变。说起萌萌儿时的点滴,说着说着,妈妈忍不住落泪:“好好的小姑娘,怎么就变成这样子了呢?”
萌萌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难过,说:“可能是因为我成长太快了吧。”
对学业的要求,往往是亲子关系的分水岭。萌萌的父母给萌萌报了很多补习班,但都不是萌萌自愿的。
父母都明白,逼迫孩子并不好,但是在孩子天性和对付应试教育的选择上,他们选择了后者。
在严父和慈母之间,萌萌有时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意见和态度有时没有统一,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一次萌萌把作业本落在学校,生气的爸爸取消了她的课外活动。
妈妈则不同意了,觉得前一天萌萌做作业已经做得很辛苦了,应该出去放松一下。
萌萌搂着妈妈,哭着对爸爸说:“为什么!为什么每件事都要听你的!?”
父母与萌萌还有另外一个大嫌隙:妹妹柚子的出生。
萌萌与妹妹柚子,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十多岁。
对柚子的出生,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前期沟通,没有考虑萌萌的感受,萌萌对妹妹的出现没有做好准备,对突然而来的妹妹只有抵触和漠然。
萌萌的父母表示不解,想要用几组家庭组队旅行来缓和亲子关系。
可是旅途中并没有想象的欢声笑语,因为萌萌几乎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默默地留在旅店的房间。
同行友人对萌萌的妈妈说,萌萌的爸爸走哪都抱着柚子,而你在后面跟着走,好像你们三个才是一家人,萌萌更像是外人。
为了让萌萌多多陪伴妹妹,父母以买耳机给萌萌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去鼓励萌萌,结果萌萌不买账,面对兴奋的爸爸拿着手机在一旁拍照,萌萌表示很无奈。
她说:“我还能说什么呢?”
很多时候,父母用着“我认为这是对的”方式去爱着孩子,却没有考虑过这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
生二胎,是为了“给自己多一个陪伴”,但如果多了隐形的“偏爱”和“忽视”,那其实是一个隐形炸弹。
03
可以接受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吗?
本纪录片的导演张道同说,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她是一个特别的姑娘,喜欢独处似乎是与生俱来。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玩,享受独处。
小小年纪被问到为什么不交朋友的时候,竟能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的话。
庆幸的是,这样的个性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尊重。
老师说,她虽然是一个人玩,但是是那么的高贵,那么的享受。
父母原本也为女儿创造过条件,让她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触,但是发现她有抵触之后,就不强迫了。
妈妈说,她是个很会自推的孩子。小学的时候还迷迷糊糊的,对成绩无所谓的样子,但是到了初中以后,目标就逐渐清楚,明白自己要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并朝着目标去努力。
所以对女儿,父母是放心的。
她说,自己还是蛮佩服小时候的特立独行,如果没有小时候的常独处,如今就不可能忍受孤独。
尊重每位孩子的性格,不随意给孩子贴“不合群”的标签,不强加个人意志,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她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最后才能形成独立而有魅力的人格。
对每个孩子都要求外向,尤其对内向孩子是不公平的,有时候做父母的我们需要多些尊重孩子的个性。
04
刘嘉阳和梁昊天是一对性格迥然不同的好朋友。
他们两在幼儿园时就表现不同,梁昊天不爱说话,不受欢迎。刘嘉阳却得到全班同学喜欢。
长大了之后,两个人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梁昊天选择内地念书,刘嘉阳则选择出国留学。
梁昊天每天辗转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刘嘉阳在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刘嘉阳妈妈非常支持自己孩子的选择:
孩子很有主见,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是他自己选择,就自己来承担后果,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所以,刘嘉阳原本要去美国留学,后面改变主意要去日本,妈妈没有阻拦。
妈妈对刘嘉阳的信任和尊重,让他变得很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不盲从。
而刘嘉阳的朋友梁昊天,认为自己比较适合体制内教育,尽管“严父”某些教育方式有时候令他抓狂。
梁昊天做作业的时候,父亲总在一旁盯着指导。
有时候梁昊天做不对,爸爸会忍不住发脾气。次数多了,让梁昊天也忍不住喊爸爸“闭嘴”。
长大以后,谈起爸爸对自己生气的时候,梁昊天心有余悸:
“他一跟我发脾气,我就觉得这个世界瞬间就灰暗了,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妈妈说道,孩子梁昊天的成长过程,都是他们夫妻间商量的结果。
梁昊天的爸爸也懊悔自己没考虑好结果,没能控制好情绪,影响到了孩子。
05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只有前进,没有回头路。
孩子最大的福气就是遇到情绪可控的父母。
孩子最好的运气就是遇到有格局、有能力的父母。
10年的时间,曾是从同一个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们却有不同的成长轨迹,令人唏嘘不已。
看了这个影片,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和父母,短短十年的时间,身边的孩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父母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是的,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
要问有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理论?没有。
有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和心态,可以保证孩子过上我们期待的人生?没有。
有一本书叫《平民之宴》,书里叙述了一个妈妈一丝不苟地按教育学家的说法去做,对儿女鼓励、宽容等等。
但结果交出来的儿女却与她想象中的模样相差甚远。
儿子不思进取,离家出走,只想自己打工度日;而女儿长大后,女儿进入贵族学校很快变得爱慕虚荣,付出一切只求嫁到豪门。
她不禁向丈夫哭诉:我做错了什么?
丈夫温柔地对她说:“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内心不肯承认,对孩子,我们始终只是过路人而已。”
想起这句话,再看影片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保持某种平和——因为,十年,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充满了漫长、真实、未知,我们无法助跑一生。
如果问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答案也许让人听起来空泛到泄气:接纳和爱。
不管孩子经历什么,不管孩子多么平凡,不管孩子与世界有多么格格不入,如果你都能很好地包容孩子,留给孩子自我的余地,不必要的就不干涉,看到孩子的时候,都有一种“如若初见”的温柔。
那么,父母的义务就尽到了。
本文来源:清弦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