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事儿能成吗?
Must
前不久有人突然问我:“你这事儿能成吗?”
我当时不知道是源于一种什么样的能量的鼓舞,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M–U–S–T!”听者犹豫了片刻,好像是在脑海里过滤这几个字母组成的单词的意思,然后放声笑了出来,或许是读懂了这个单词背后的氛围。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仔细想了下,便开始了对must这个单词的解剖。
M。
我想这个字母代表的意思应该是Mountain(山峰)。当然,这又不免会落入把困境比喻为高山的俗套,说完这个俗不可耐的比喻,大家有了这种莫名的心理暗示之后,再来看这个比喻时,心理或许会有所准备,对我这个如此庸常的比喻会有所迁就,或者会因为我这种蜗牛式的描述而退出屏幕,选择其他更加炫目,更加好玩的东西。
不过这都无关紧要,我之所以像在精心布置文字迷宫一样的啰里啰嗦,只是为了阐明刚刚那个比喻,也就是说登山的单一性和读以上这段文字的乏味感好像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有时候往往是那些让我们感到艰深晦涩的东西,在我们对它下了一番功夫之后,会感受到那些升级的喜悦,只不过这喜悦或大或小,就像站在土坡上的感受和站在令人窒息的高山之巅,感受不会一样的。
U。
毋庸置疑,首先想到的单词是University(大学)。
倒不是说我对大学有多么的情有独钟或者恋恋不舍,而是说,我想大学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一时一地,或者什么混淆视听的权威著作,而是一种时刻保持自省,持续输入与输出的心理状态,说的干脆一点,有时候睡觉做的梦,如果能把梦里那种微妙至极的感受描摹出来,要比死气沉沉的被动的听几节王八念经式的课有趣多了,前者值得活,后者白活了。
S。
这个字母所代表的词汇应该是Sabotage(颠覆活动)。在面对很多小困难的时候,大脑往往像被水泥封住了一般,坚硬、顽固而又水泄不通。这种状态下,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转机或想法从思维的死胡同里走出去,即使有这种克服困境的主意或念头,也像是浑身被粗壮的锁链所束缚,动弹不得。怎样才能拿掉那些大脑中所谓的水泥呢?
买把锤当当作响的方法当然不太可取。我想,一个解决办法是逆行,也就是说是什么原因让大脑充满了水泥,而不是时时跳跃的思维状态?主观臆测一下,一个原因是经验不足,另一个则是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因为缺乏方法论而开始横冲直撞起来。
我的办法是阅读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从中找到那些所谓的能为你的大脑提供高质量营养液的东西。读,并不局限于书,声音、画面这些东西在你看过它之后引发了你的疑惑,一旦你对它进行了深入而精密的思考,那封了你大脑的水泥也开始变得脆弱,随后就不见了踪影。
另外说到书或者阅读,我想它应该更像是一面漂浮的南墙,用到漂浮这个词,是因为我想把它描述的像令人讨厌的幽魂一样阴魂不散。这面漂浮的墙时时刻刻都在对你围追堵截,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不经意的往上撞。你心想,好端端的谁会无故找死去撞这面墙?
这里也就分出了两条路,有人读了书之后就撞了这面墙,有人差一点撞上然后躲闪了一下,没能撞上墙。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人远远发现有面墙,就干脆躲得远远儿的。我把这面墙称之为思维之墙。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撞墙”的过程就是大脑在有选择性的粉碎那些保守的、陈旧的观念,生发出崭新的,颠覆性的,充满生命力而又不断向上的idea,从而使大脑在遇到障碍时,不是自动开启规避躲闪机制,而是像狙击手瞄准携带人质无处可逃的歹徒一般,一旦发现机会,找准某个点,一枪毙命。
之前国外有个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读书毁了我》,乍一听难以理解,不符合那些个所谓的价值观,但是回过头来细细想,那毁了的,正是没用的,新的具有冲击力的思维占山为王,所谓的颠覆性才刚刚开始。
T。
即是Tamer(驯服者),这个不过多解释了。因为当一个王攻下一座城的时候,语气不会奶声奶气、唯唯诺诺,而是擦了下滴血的利刃,充满正义的冷冷说道:“我的地盘,听我的。”
PS:
MUST,是一种新的做事方法论,
不可告人,而又最容易走漏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