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王者”之前的必修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虽然秦朝存世的时间不长,但其一统天下的历史意义却是划时代的。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中原逐鹿,得中原者得天下,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大规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肇始及论调。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十二字方针帮助刘邦与项羽的斗争走到了最后。
元朝末年,朱升(初为官,后隐士,后为朱元璋的谋士,进朝为官)给朱元璋提出的九字真言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又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九个字,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可谓是深蕴中国特色的智慧,读懂它,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白道理,该如何应用到我们个体成长上来?
我们先不拘泥于字面理解,或者不止步于某个历史阶段,继续往上追溯,就会在《易》中找到这样的说法:“怀器于身,待时而动。”
仔细品品,“深挖洞,广积粮”,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逃不脱一个“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自我的成长是首要之事。
当另一个人在轻描淡写地讲述他做成了一件你费劲巴拉也无从下手,或者做的稀弄的事情,你觉得他只是在显摆,认为事情绝没有那般容易?这就是吊诡处:你那么在意的事,有人真的就是那么满不在乎!“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人分三六九等,这是事实,哪怕你心中忿忿不平又如何?正视现实,承认自己不尽人意处,先接受,然后穷尽办法去解救,才是正道。否则选择对抗情绪,只是赢了感觉,为了所谓的面子,里子却伤得千疮百孔?
你怎么看?你怎么想?你怎么做?这三个点就确定了你的思路的基本框架,在架构中,三角形最稳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个点框定了你整个人生。
莫向外求?什么意思?正是一件事情,从起心动念开始,一切都源于你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
如果你去拎清一个脉络:你的发心,起心动念处,作如何应对?源起何处?落脚何处?心思如何变化?情绪如何变化?
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成长讲究内外兼修,由内而外,举凡那些有大成就,往往早早的就在心中有了大志向,人生的发展从定位,确立方向开始,在这世间,越是后来发展高度越高的,前期向下扎根越深,这样成比例的平衡,往后才能逢凶化吉,遇吉成祥,否则头重脚轻腹中空,哪怕一时得意,终是转头成空。
按照当下很被推崇的复利理论,初始阶段的发展是隐秘的,限涩的,尤其是原始积累极其贫瘠的前提下,开始后很长时间都平静得让人窒息的感觉,这对于一个人的心性来说绝对是极大的考验,简直是一片死亡的沙漠,哪怕心里知道远方在,有诗,茫茫辽无尽头的荒漠,看不到一点绿意,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石沉大海,连个水漂都见不到,怀疑,自我否定,周围的人的冷嘲热讽此起彼伏,还能持否?
尤其是当下,各种版本的财富故事,花样百出的各种秀,加上别有用心的蛊惑,你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难!很难!极难!
当你终于说服自己,换一条赛道,以为……,你再一次陷入前路茫茫的考验里。
怎么办?再换?
人生又经得起几番折腾?!
回到原点:你的发心是什么?
一个人能否如愿以偿,一定跟他的愿力的大小成正比。一个愿力足够大的人,往往乐在其中,看得清内在的诉求,容得下不如意,深挖洞,不是挖矿,可以不时的有收获的惊喜,只是单纯的挖洞,没有了初始的激动,剩下的只是好像没有尽头的无休无止的无所谓的付出,没有足够的愿力,没有一定的情怀,何以堪?最难的一定是一场场问心局。
吃得了苦中苦,耐得住长期的寂寞,不在意一时的风头无二,沉下心,刻意地训练自己,只是为了不断地自我精进,这就是“深挖洞,广积粮”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旦你拥有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你就注定是别人绕不过住的存在,成了一个“王者”,至少你已经站到了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