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七夕:从前车马很慢的七夕

2019-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途经唐宋元明清

无意间听到90后中国风创作人李雨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成的歌曲《吾妻》,歌中唱到“闭眼你又莞尔一笑啊,俯身拾厢房。若不是你辞世,吾半生未觉凄惶。”婉转的曲调、饱含尘封味道的歌词情不自禁的带领的思绪回到曾经中学年代的课本上,少不更事,愁恼着如何背诵全篇、默写文言翻译时,读不懂归有光用闲适的笔尖书写记忆中生活细节后残留的那浅浅的悲伤。

据说,这句带有回忆与感慨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归有光在创作多年后又补写上的。莞尔一笑时,不知三生轮换又几世。有人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面加上“今伐之,为博小娘子一笑”后网友接上“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年少时”。很喜欢这份善意,曾今的年少读不懂归有光这份轻描淡写的刻骨铭心,如今的懵懂惜忆那份车马很慢的思念,《项脊轩志》不知是否还在中学课本?但古人的心意感情应当得到现代社会的尊重与延续。

从前,车马很慢,一声只够爱一个人。一首诗歌就是一切,一封情书就是一辈子。

回忆依然定格在白衣飘飘的中学年代,没办法,短短青涩的三年填鸭式背诵太多了车马年代的诗人蕴藏缠绵悱恻爱情的唐诗宋词元曲,只知道这会是以后考试的必考项目,不知多年以后当意境与作者心境不经意间重合时,那短短几字的诗句却能最后的概括咽喉中那千百字的感慨,如一支小小的羽毛挠着心头痒痒的地方,仿若和穿越时空的古人对酒当歌。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孤独诗人秦观在他的时空的七夕节用一首《鹊桥仙》安慰着孤独守候着男男女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没错,皎洁的月光洒在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上,听着鹊桥上的喃喃细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恐怕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都没有秦观这份洒脱与豁达。

花落满枝香,人离空悲切。宋词中,将思念离别与愁绪描写深入骨髓的最佩服两个人:奉旨去填词的柳永和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李清照。眠花宿柳,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面对那冷落清秋节使也难免衣带渐宽终不悔。花自漂零水自流的李清照面对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也难免才上心头,却上心头。恐怕那份泼茶猜诗的情趣也随着相隔千里的行行重行行的车马消失殆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生以贤著称的苏东坡,颠沛流离却又闲适洒脱,辗转岭南却敢说日啜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执铁板大唱大江东去,会面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然而儿女情长面前,这位“苏英雄”也难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妻子王氏西去后的十年,这首《江城子·乙卯月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遥记梦中的古人,低吟浅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这无可寄托的相思也只能用婉约的手法娓娓而谈。

文字深入心脾留下无法泯灭的疼痛还是那份《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希望这首木心的《从前慢》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七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