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潺潺 今已不再
我家门口有条小河,从村南边流向村北边,中间流经我们村庄。每年春耕时分,村南边的浮岗水库开闸放水,为农业灌溉做好充足的准备。
每年开闸放水前,我们这些村里的孩子们都会提前得到确切的时间,在放水那天早早的守在小河边,看着欢快的水流急湍湍的奔向我们村的方向。有的孩子还会自水流进入我们村里后,跟着水流一起跑,比试谁更快。和水流一起来的,还有小鱼小虾们。
经过半年干枯期的小河一下子喝饱了水,河两边长满了野生花花草草,一派生机盎然。父辈们也开始了一年的灌溉忙碌期。特别是夏季,因为全村农户们都要灌溉农田,导致用电量激增,所以电压不稳,时常在院子里吃着晚饭就断电了,或农田里灌溉的水泵突然没水了。
所以,小时候爹妈总是凌晨还在农田里浇地,四五岁的我们突然醒来发现他们不在家,哭着喊着找爹妈,到了大门口发现门已在外面被上锁,孩子们就会爬墙头出去找,最后寻着自己农田里灯火通明的那处一路哭着跑着找到了爹妈。
爹妈此时已是全身湿透,根本无法抱着我们。最后老爹脱掉上衣擦干上身把我和弟弟一背一抱哄着送回家里,他继续回田里和妈妈一起浇地。因为,这段时间的灌溉太重要了,决定了下半年的收成,收成决定了我们一家子的口粮和日常开销的经济来源。
夏季的夜晚,小河里也很热闹。在农田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拿好换洗衣服就直奔小河。水性好的就扑通一跃跳进了河里,先尽兴的游一段。然后趁着月光,辨别旁边还有谁,凑到一起边洗澡边唠嗑。水性不好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从缓坡处屁股蹭着地面慢慢得往下走,如果能找到一棵大树就更好了,可以抓着树根试探着从浅水区溜到深水区。
像我这种旱鸭子,在深水区洗澡时,必带工具就是一个塑料水盆。把水盆倒扣水面,人趴在水盆上,还可以扑腾着往前游一段距离。偶尔也有翻车时,水盆突然翻了过来灌满了水,整个人脚底没站稳滑一脚,从头到脚都入水里,半飘半躺在水底,那一瞬间就是人生噩梦,经历了一场生死,很长时间不敢再到小河里游泳。
当然能到河里玩水还是需要经过爹妈同意的,太小偷偷去游泳被发现就是一顿胖揍。隐约记得在我三四岁时,大爷家的唯一的大儿子因为一个人偷偷的溜到河边捡石子滑落到河里而溺亡,那几年,大爷两口子都像丢了魂似的,每天晚上到河边坐着。这成了我们村的一个禁忌话题,特别是面对大爷一家时。而这个事件成了村里大人警戒小孩的“恐怖故事”,说那是因为河里有水鬼,专拽不听话的小孩下水。
灌溉季过去,小河里的水也没那么深了,那些小鱼小虾们也长肥了,放学抓鱼捉虾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放学后最期待的娱乐项目。
小孩子要想实现这个盼了一年的撒欢季,还是需要爹妈们先上阵,那就是把各家各户的电机、水泵拉到小河边抽水。抽一段时间后,会先让几个大人下水试水位。再抽一段时间,让上了初中的孩子下去再试水位,基本水到膝盖位置就可以了,避免了溺水的风险。
下水摸鱼,有人纯徒手抓,有人把家里装馍馍的筐拿来了,还有人用衣服做成网兜,总之,就是脑洞大开,抓鱼工具五花八门。徒手抓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捉泥鳅,滑溜溜的你刚碰到它们就从指缝里溜走了。因为下水抓鱼的人太多,水很快就浑了,成了土黄色,鱼啊虾啊因为缺氧都翻腾到水面上来了,恨不得手脚并用,我们抓得那叫一个尽兴,妈妈喊吃午饭都要喊好几次。最后因为捉鱼捉得太投入,午饭吃晚了,上学也迟到了。
到了学校,也无心学习,脑子里都是晚上回到家院子里餐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香喷喷的煎鱼、鱼汤、爆炒虾、腌田螺。这种盛宴在当时的年代,一年也吃不上两三次,从这一年惦记到下一年。
小河,不仅见证着我们这些小孩从鼻涕邋遢长大成人,还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现在,父辈也不再依靠务农维持家庭生计,而是外出打工。家里也不再储藏小麦、玉米,而是从超市买现成的面粉。孩子们都被家长送到县城上学,或者跟着在外打工的爹妈在谋生的城市读书。
随着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鱼虾可以在超市随时买到,小河好像也在慢慢变老,每年清澈的河水也日渐混浊,即使每年还在开闸放水,它的步子却越来越缓,像一个老人步履蹒跚。
河边的花花草草被塑料垃圾所替代,秋冬季节,河底、河岸都是干裂后的黑色淤泥,到处都是从淤泥里露出的垃圾袋,原本五颜六色,现在被淤泥染得发灰。
河两岸也是伤痕累累,人们肆意地从它的身体上挖掘血肉,原本丰泽的身躯或许在不远的某一天就被掏空。到了雨季,暴雨冲刷着裸露在外的血肉,沟沟壑壑里,充斥着无声的叹息。
我长大了,小河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