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易守难攻,却比孙吴早灭亡十七年,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王牙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王圭,字君贡,汉朝末年为太山郡郡丞。诸葛亮少年丧父,叔父诸葛玄受袁术委任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及亮弟诸葛均前往任职。正逢东汉朝廷改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一向与荆州牧刘表交情甚深,故此前往投奔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寄住隆中耕种田地为业,喜诵古代忧伤乱世的歌谣《梁父吟》。
诸葛亮身高八尺,常自喻为管仲、乐毅,当时常人都不以为然。惟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笃厚,说他确实具有管、乐的才能。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况且与他对阵作战之人,不乏当代人杰。加上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他却反而频频主攻,所以虽说年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成功。昔日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考虑到了自己的才能长于治国,未能兼有军事指挥的才干。而且萧何上面有刘邦,管仲上面有齐恒公,而诸葛亮上面的刘禅却不能做主。

蜀之兴盛缘于刘皇叔礼贤下士的平易近人和海纳百川的求贤若渴,使天下文才武俊皆愿追随其下。因此毫无根基的西蜀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与曹魏、孙吴鼎立的三雄之一。然而诸葛亮主政之后,以一己智绝而独撑西蜀全国,莫说天下贤士英杰请缨无门、投蜀无路,即使蜀中群臣也鲜有崭露头角、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要说五路大军围攻西蜀这样的军国大事,孔明闭门独议而不与群臣相商,就是“罚二十以上”的鸡毛蒜皮之事也亲力亲为,不委他人。诸葛亮的专权和独断,严重挫伤了蜀汉群臣的积极性,更令天下愿为蜀汉尽忠的人才望而却步,使蜀国错失了三国初建民心不稳的最后人才流动期。等到各国稳定之后,再想招纳天下英才已是晚矣!孔明一死,蜀国立刻陷入了人才缺乏,后续无人的尴尬境遇,权臣皆为诸葛一脉的继承者无法跳出孔明固有政策的桎梏,都使得“蜀中无大将,廖化成先锋”的尴尬一幕永远地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十常侍等以私利而闭塞门路,任人唯亲,诸葛孔明却因智绝而事必躬亲,不委他人,两者出发点虽不同,但对天下仁人志士的闭塞作用却如出一辙,对国家长久的伤害不相上下。而孔明抛开君王,避开群臣的集权独断,更令君王虚设,政体混乱,国无纲常,朝无秩序,此种遗害直到蜀亡。诸葛亮虽非奸相,但后果却实与奸相无异。蜀虽亡于孔明逝后三十年,但人才不济、政体混乱的根源却在孔明当政之时早已深植。单以此论,西蜀成于诸葛,亦败于诸葛。就如我在上篇《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一句话让其不能轻易取刘禅代之,学着点吧》一文中谈到:诸葛亮只是一个做事的人,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就好比毛主席和周总理,举轻若重的人总领全局就会出现蜀国这种情况: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是得到锻炼的结果,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得到成长。

还有蜀虽置国于益州,却非益州人之蜀国。上起君王,中至权臣,下到地方大员,在法正早逝、李严被贬、黄权投魏之后,莫不以外来精英势力及被孔明洗脑的益州人为主,益州本土之人对蜀国大政方针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外来集团的目标是倾益州之力而一统天下,益州集团却想顾念家乡保全一方,双方的政治目标存在严重分歧。但益州人对蜀国军政影响甚微,所以出现的情况是:朝堂之上坐而论道者皆为泊来外人,沙场之上抛妻弃子舍身卖命的却皆是益州土人。益州人所受恩惠甚少,但捐舍极多,连年的征战使益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刘备入蜀前,益州本地原本物阜民丰,安逸已久,光复汉室之心本就不强,北图中原之志更是不足,蜀国的历次北伐其实都是蜀民在强权绑架下的被迫之举。正因为西蜀高层与益州本土的离心离德,渐行渐远,方才在邓艾奇袭下投降成风,溃不成军。王不与民同乐,民自不愿与王共难也!
所以我说蜀国易守难攻,却比孙吴早灭亡十七年,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