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宝典|如何高效学习(理解探讨篇)
《知识掌握层次探讨篇》中,我们已经讨论在有效学习这个前提下,不同的应用场景所要求的知识掌握层次是不同的。
接下来,这篇学习方法探讨中,我们还是暂不探讨具体的学习步骤,而是看看制定学习方法要关注哪些方面,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依据原则去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看学习方法类书籍,我们究竟想看什么?
如我上篇所说,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最好不要自己瞎琢磨,而是找找有没有相关的书籍,或请教专业的人士。换句话来说,我们看学习方法类的书籍和文章时,说明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阻碍,我们希望从这样的书籍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1.学习中面临的阻碍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受许多因素影响的过程,而大多人仅仅在想我的学习出现了问题,但从未想过是学习的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发现影响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
这八个因素有:理解,记忆,应用,阅读,整理资料,收集资料,自身障碍,环境干扰
按与知识的距离由近到远排列:理解,记忆,应用,阅读,整理资料,收集资料,自身障碍,环境干扰
如果按照学习过程的顺序来排列:自身障碍,环境干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阅读,理解,记忆,应用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以上八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
1.1理解
1.1.1理解的作用
能否理解知识,是知识掌握层次上限的决定性因素。你可以让一只鹦鹉背下一段古诗,但它不会知道在什么的场景下,念出这段古诗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它不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情感,意境。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常归因于智商不够,或是不聪明。有人听一遍某定理的讲解,就能应用于该类型的不同题目中;而有的人,即便老师说破了嘴,只要题目稍稍一改,又不会做了。
“智商”现在作为一种心智因素,已经有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我比较推崇的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洛维奇,在《超越智商》中说提出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这个模型不仅仅能用于解释智商,还能够解释情商。这个话题不属于这篇的讨论范畴,以后会在《超越智商》的学习笔记中去详细探讨。
我认为理解能力,或通常所说的智商,完全是可以通过人为训练提高的。怎么训练呢?我们先来看看人是如何去理解一个新概念的。
1.1.2元概念,理解事物的基础
首先,我们有一套从婴儿时期开始积累的“元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元概念通过反复接触各种具体事物而在脑中形成。之所以说是“元”,是因为它是我们认知的根基,我们通常不会质疑它们的存在。
你可以尝试去质疑元概念,你会发现突然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了。
例如,在生活中,除非你开始思考哲学,否则你不会问床为什么是床?床为什么是这样的?太阳应该存在吗?我们很自然而然的就承认它们的存在,并认为它们应该就是这样的。甚至在我们意识到“我”之前(开始记事起)脑袋里就有了这些概念。
1.1.2理解概念的过程
在有元概念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接受新的概念,将它纳入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呢?
在元概念和新概念中搭建一个桥梁,建立联系,就是我们理解新概念的过程。
用什么办法搭建?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能力,更通俗来说就是比喻,类比。
我们通过将元概念所对应事物与新概念对应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而这共同的特点就让我们安心接受新的概念。
可以说,共同点让我们知道一个它是什么,而不同点让我们知道它不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将太阳称为公公,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太阳”与“公公”进行联系,而得出“太阳公公”这样的概念呢?因为当大多数人回想起爷爷的时候,通常会感受到温暖这一体验,而清晨中,或是寒冬时的太阳也能让人感受温暖,因此因为温暖这一共同特性,使得我们很容易就接受“太阳公公”这一概念。你仔细思考,会发现当你想到太阳公公时,这个太阳往往不是正午时分挂在头顶上的太阳,而是清晨时分初生的太阳。
可能有人这时会质疑,母亲也能带来温暖的感觉,为什么不叫太阳妈妈呢?当然,你要这么叫也是可以的,但注意,我这里讨论的是我们为什么可以叫太阳公公,而不是它只能叫太阳公公。
再举个更加抽象的例子,“运动”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我们理解的运动是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就说物体运动了。
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拿着玩具在我们面前动来动去,然后嘴上不停说着“飞机、火车、娃娃动起来喽”,尽管名称不同,但这些玩具的位置都在改变,我们由此获得“运动”这个概念。你试试看,有没有办法想象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的运动?
因此,当我们去理解新概念的时候,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我们都在尝试寻找这个新概念与元概念的共同特点,找到后,我们才能坦然的去接受它,并且像使用其他元概念那样去使用。
1.1.3理解障碍及应对
那么时候会发生无法理解的情况?就是你在新概念中无法找到元概念已有的特点,因此你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到底是什么?甚至你会在情绪上有排斥感,根本就不想听这个概念。
而如果是有相同的特点呢?你会想,哎呀,这不就和某某东西一样嘛,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因此在小时候接触的越多,形成的元概念就越多,长大后理解起东西就越自然,越轻松。
并且你看看,很多科普作品,或是侦探小说,往往向大家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都要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东西出来,进行类比或比喻,然后大家恍然大悟。
联想能力,通常作为一个“聪明”人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元概念缺乏的情况下,怎么去理解东西呢?其实也不难,就是像小时候那样,不要去思考,而是反复去与这个新的概念接触,直到你认为它的存在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你的学习经历够长,那么你应该有这样的体验。以我的生物化学为例,最开始我看到复杂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图时,我完全无法理解,甚至连它的命名方式我都难以接受,那本书我根本看不下去,所以每次看到开头,我就放弃了。但因为要考试的关系,又不得不拿起来看。结果,反复几次,我发现越看越轻松,觉得这个结构本来就该这样嘛,没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不自觉的将这些化学结构与我过去所学的立体几何以及玩具积木等东西联系起来,以更容易的在脑海中模拟它们。
这大概就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吧。
总之,理解作为学习最为关键的一环,无论是在知识的吸收上,还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上,都不能没有它。所以在阅读学习方法类书籍的时候,有些人渴望从书中得到让自己更“聪明”的方法,或者希望找到让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下一篇文章将继续讨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阻碍——记忆。
作者:猫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