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魔怔

2023-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白莫

当读到女主角化上妆吊好楣穿好戏服在街边开唱时,通过作者毕飞宇的笔触,瞬间感受到了一位不受待见的青衣的落寞,这一篇故事就叫做“青衣”。

昨晚读完它的最后一个字,就和桐探讨,我产生一个问题:那些演员们就真的那么痴迷到深入进角色中无法自拔么?作为普通人着实难以理解。除了这本小说,印象最深还是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但能理解,或者说能想象到的是程蝶衣小时候就被母亲送进了戏院,他的世界在一开始就是戏,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似乎不疯魔不成活可以理解。我们也经常听到某某演员因为入戏太深而精神崩溃的新闻,或许真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才造成了失去了自我。《青衣》中有句描述,大意是当演员扮上了角色后就不再有演员这个人了,而都是角色了。我猜,那似乎可能是种痛苦和快乐以及爽并存的感受。单纯的痛苦大概率是不会让人一心扑奔的,其中必定隐藏着某种奖励机制。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似乎读过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无实物表演,它是对事物的再认识和梳理,大概是。联想到了早年陈佩斯在舞台上表演过很多次无实物的吃面、吃肉串的艺术表达,当时还处于童年的我好一阵子都以为他是在真的吃面和肉串,演的太像了。

作为业余观影者,我也好奇这个问题,即入戏太深魔怔的表演或演员本体和那种能收放自如的表演者二者是谁更好一些(“好”字应该是不太准确),以及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其他比如演员自身内涵深浅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的终极关怀依然是那些“魔怔”的演员,试图理解是不可能了,除非我也去转行做演员。或者说好奇更准确,一定是在抽象的层面上演员和角色相遇了、融合了、共情了,而我的好奇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或微妙或强烈的变化。在我的脑子里想一想,或许终究出自我口也不过是一句“挺有意思”,但我还是愿意想一想、琢磨琢磨。世间的事儿,不是想琢磨清楚就能清楚的,但想想还是好的,至少不至于魔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