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放弃的勇敢
放弃还需要勇敢吗?用一次、一个、一波……会不会更通顺点?
首先,放弃需要勇敢,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特别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失去。对于这样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选择,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果决与勇气。
其次,“一场”代表的是对我们整个人生的思考,哪怕是一次、一个、一波……都是基于我们能够了解恐惧的源起、选择的前提、信任的难度、放弃的勇敢和踏实的行动。这不是一次执行,而是一种思维的延续,以及其后不断的迭代。
【恐惧的源起】
人类对未知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好奇,但是如果这未知会把当下的安全感破坏,分泌的多巴胺就会被肾上腺素替代。
这不是指紧张或刺激,那是在自以为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感受。如果这种刺激和紧张超出了自己的可控的安全范围就变成了恐惧。
是的,我们恐惧的不是未来,而是失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源于对自己和对方预期的可控。失去这种控制感的同时,我们就失去了安全感,进而引发恐惧。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未知的无知。
稳妥,是一个我们在纷乱世界赖以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一个有力支撑。我们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构建了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现状满意,但无论是否舒心,这都是我们通过很多很多次试错后,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状态。
我们会舍不得,我们会放不开,因为即使再糟糕的状态,都会有一部分是我们所能掌控的小确信。如果连这样的小确信都找不到,我们也不会止步不前了。穷则思变、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我们总是想要自己稳稳地前行,只是这个世界总是在我们的去途铺满荆棘。有的人退缩、有的人放弃、有的人勇闯、有的人智取……于是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对未知的恐惧源于自身安全感的缺失,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又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如此往复,周而复始,不敢勇敢,因此深感不安。
【选择的前提】
这份恐惧表现到实际,就是我们的一次次选择。当我们恐惧时,我们选择的前提就是安全感是否稳固。而人类的演化,却让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一些安全感。
生活在城市的人,从小在动物园看动物,慢慢忘了老虎是吃人的。所以会出现,在野生动物园下车,被猛虎拖走啃噬的惨剧。在那一刻,人在生命和情绪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对不稳定情绪的恐惧,而忽略了生存的重要。
打拼在职场的人,从一踏进这个圈子开始,就只知道要让自己的排名不断提升,要从说什么很重要,变成有话语权才重要。所以会出现,一幕幕过劳死的遗憾。在那一刻,人在健康和财富之前选择了后者,因为对财富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的恐惧,而忽略了健康的重要。
旅游在各地的人,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只惦着拍照发朋友圈,用凡尔赛体低调地张扬,在人头攒动的景区,找到那个可以没有闲杂人等的摆拍场地。所以会出现,去过那么多地方,除了垃圾什么都没留下的窘境。在那一刻,人在舒适感和存在感之前选择了后者,因为对无法会觉得一定要证明自己来过并活过,而忽略了自在的重要。
由此看来,推动我们做出一次次选择的前提,却往往是我们内心的对于不安全感的恐惧,而不是我们人生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那个目标。
在每一次的选择之前,我们需要去衡量一下得失,估算一下自己的成本,在做出那个让自己的行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那个选择。
如果能以这个为前提,我们的选择是不是就更容易一些了。其实,我们的人生终极目标也许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好好活着。
情绪也好、财富也好、存在感也好,不都是以自己好好活着为前提,才会出现的吗?
【信任的难度】
如果我们明确了选择的前提和我们人生目标,我们的恐惧感是否就能减少了呢?换句话说,我们的不安全感是否就会降低呢?
前天晚上有朋友跟我说:“全世界的疫情这么严重,怎么我们国家还在接收境外人员,每天还有这么多的病例出现,要是把我们也给霍霍了,那可咋整?”
问:“你是对国家没有信心吗?”
答:“再有信心,也不能这么放开呀,先要顾自己人呀。”
问:“自己人有被传染的吗?”
答:“现在是没有,但万一呢?国外病毒都变异了。”
我笑着说:“没有万一。全国只有少数口岸接纳境外人员,下飞机就检测,有问题就隔离,一追查就两层密切接触者,传染源切断,再变异也没有载体。”
问:“万一有无症状携带者呢,谁知道接触了多少人呀?”
答:“接触的人,两层密切接触者筛查,不管有没有携带,来不及传出去就发现了。还记得武汉封城吗?还记得青岛2天核算检测千万人吗?你担心啥?”
朋友想了想:“这倒是,咱们国家的力度还是很大的。”
我继续说:“你想的太多了,但是想再多也没有专业的医护工作者想的多吧。你想得到的,人家早都想遍了。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那些就交给专业的人去考虑。你只需要知道,现在全世界感染的人都在井喷,只有中国,安然无恙。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福。你相信,我们会平安吗?”
答:“我相信。”
是呀,要让一个人相信有多难。相信对方能补足自己的安全感很难,而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更难。
【放弃的勇敢】
安全感还会被主动放弃吗?
会,当然会。
从生理上看,我们不用思考五脏六腑的运作是否合理安全,因为物种的演化已经让我们这具躯体,按系统化的方式在运转了。
如果有问题,身体会用痛、痒、疲、瘫等感觉来提醒我们。除此之外,我们不用事先去感知内脏的运转,其实也感知不到。
我们的感知基本是对外在世界的反馈,在演化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感知生存环境,保证自己的存活,我们的注意力就是集中在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上,才保证了物种的延续。
从发展上看,这样的安全感的放弃和眼球进化成正面直视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双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188度,和360度视角的生物相比,只有一半。
因为这样的注意力更集中。只要全力排除了前方的障碍,就能畅通前行,而我的背后,就会交给我信任的人来看顾,相信对方不会利用我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悉心守护。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分工,这就是我们能够勇敢主动放弃部分安全感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能够凝聚注意力的前提。
从实践上看,我们在瞄准时,经常会闭上一只眼。这样会使我们对目标的感知更敏锐更准确。因为人两眼重合视域为124度,单眼舒适视域为60度。我们通过放弃更大的视野,保证了注意力聚焦。
闭上一只眼可以换取注意力聚焦的道理基本上算是个常识,我们却没有把这个常识用足用好。聚焦的点越小,我们看得越清楚。到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两个问题,是不是重要?有没有必要?
闭上一只眼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我们知道哪怕视野缩小,也不会因为部分安全感的缺失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是,放弃与自己关联不大且对自己不重要,却一直在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情,却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不安。这样的放弃才会显得重要,这样的勇敢才是当下的必要。
【踏实的行动】
01 踏实社交
娱乐事业蓬勃发展,八卦消息漫天飞舞,我们不知道就落伍了,就没法融入别人的交谈,这会让我们孤独。社会型物种怕的就是社会性死亡。
可以是这些娱乐或八卦其实只是表象,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否值得专注思考和探讨呢?它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启发和指导意义吗?
敢不敢放弃看娱乐八卦?凝聚我们的注意力,认真研读老庄孔孟,看一看流传千年的智慧,怎么诠释当今的社会?
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若有这份见识,何惧表象的万千幻化?
02 踏实学习
时代飞轮呼啸,信息爆炸狂轰,不学习要落后,觉得学得越多,肚子越有货,就越不会被淘汰。可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而起,这会让我们焦虑。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囤课囤书的心态,和我们看到的老人家囤副食品和日用品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空间填满,营造一种满满地安全感。可是哪怕收纳整理的再好,也只是一一排排貌似华而不实的摆设,没用过其实就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等到要用了,开始安慰自己,这么多,来不及消化;这么满,腾不出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把注意力,一直用在了时间管理和空间管理上,经过规划后的时间和空间很可能被下一轮的囤积所占满...于是,我们用有涯对无涯,怠矣。
敢不敢把千金所换的课和书暂且放下,就只听一门对自己有用课,或只看一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凝聚我们的注意力,踏实消化,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融入自己的日常实践后,再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弱水三千,独饮一瓢。若有这份担当,何惧信息的翻涌席卷?
03 踏实陪伴
早教辅导铺天盖地,孩子教育关系一生,不敢怠慢,必须全情投入,不然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这会让我们负疚。
我们已经按照父母的样子长大成人,也不知有多少人对别人给自己安排的人生表示满意。现在,我们做着我们父母当年做的事情,按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塑造我们的孩子。那个建立在我们意愿上的成长起来的人生,还是孩子们自己的人生吗?
之所以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就是因为自己不会或者没时间带。口口声声说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孩子,其实注意力都没有在孩子的成长上,我们关心的只有孩子未来的排名。
一边说着孩子太可怜,一边说着这就是现实。可实际上因为现实而变成可怜的,不正是天下父母心吗?
健康和快乐这两样最应该出现在孩子身上的东西,被为人父母的我们无情的剥夺了,培养出一台台在社会中超级抗打的机器,真的是我们繁衍的初衷吗?
敢不敢放弃对各类提升孩子能力的课程追捧?凝聚我们的注意力,了解孩子的需求,体会孩子的心态,用自己的陪伴,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并由此也让自己健康快乐起来。
豁达明义,知心相伴,若有这份胸襟,何惧未来的险途多舛?
面对未来,我们始终无法看透这世界的变化。因此,我们无比期待自己拥有上帝般的全视角,让我们可以总揽全局,获取更多的讯息,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可是这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危险总是与机会相伴的。如果我们不能勇敢的放弃一些安全感,我们的目标将始终隐藏在繁多的杂念之中,扑朔迷离,无从下手。
聚焦!因为勇敢的放弃部分安全感,而获得更清晰的聚焦。这不是一场无谓的牺牲,而是一场对人生的取舍。把我们的注意力紧紧抓牢,只投入到最必要和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才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呀。